“請給我機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吳美慧

  曾經在搭火車時候遇見了三名腦性麻痺的孩子,看見他們吃力的爬著樓梯,旁邊有好心的旅客趨前想要幫忙攙扶他們,孩子很勇敢的說:「不用了,謝謝,我想自己來!謝謝你!」當時我內心湧上滿滿的感動,身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期盼就是學生可以獨立的生活在這社會中,他們要儘可能獨立完成所有事,相信這也是所有身心障礙者家長的期盼,而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如此,給他們很多方法、很多策略、很多相關專業的支持,為的就是希望將來他能夠自己打理關於自己的一切事物,甚至於能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

  而身心障礙的孩子在離開學校教育之後,大多留在家中並未進入職場,有些是能力不足,但有些卻是求助無門;我曾遇過一名視障學生,能力非常好、社交能力也無虞,但礙於自己的視覺功能,遲遲無法順利就業,這也使的他灰心喪志,當時他寫了一篇文章,文中寫著「請給我機會,我有勇氣;請給我機會,我會努力;請給我機會,讓我獨立;請給我機會,讓我表現能力,請給我一個能跟一般人公平競爭的機會。」雖然,當時的他並沒有工作,但我卻覺得他真的能獨立了。

  在教育的領域中為了避免學生會有挫敗的心,總是建議教師提供學生成功經驗以建立學生自信心,對於身心障礙的孩子們而言更是需要這樣的經驗,所以這樣的機會是需要大家共同提供的,提供機會讓他們就業、提供機會讓學生獨立行走、提供機會讓他們完成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也許結果不見得完美,但這過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

  其實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人是完全一模一樣,就算是雙胞胎在個性上多少也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我們稱為「個別間差異」。身心障礙的孩子其實跟一般人沒什麼不一樣,可能眼睛愛轉來轉去,只是我們叫他「眼球震顫」,那就改變平常看書的方式,換個方式看,雖然比較辛苦但也是能夠看書;可能愛亂講話,不會看場合講話,不會看人臉色,只是我們叫他「亞斯伯格」,那大家靜下心來,耐心告訴他「下次你可以這樣講會比較好」,把他說的話再想一下,會發現其實內容很有趣,甚至也有點道理在,只是他用錯了。還有很多具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我們生活週遭,甚至大家靜下心來看看各類的障礙孩子的特徵,或許我們會發現某些特徵在自己身上也找的到。其實他們沒什麼不同,只是需要大家多一點包容,但不是縱容;多一點愛心,但不是同情;多一點鼓勵,但不是無力;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調整、多一點機會,因為他們不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