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城市的生命力

新店市公所/新店市市長 王美月

  自有歷史以來,偉大的文明都在大河流域孕育,人類乃至於自然動、植物的活動及繁衍,都離不開水域,與水為鄰是一份福氣。水資源具有公共財的特性,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取用,卻忽略自已的行為對環境帶來何種負面影響,長期以往,導致生物學家Garrett Hardin所謂「公共財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每個人自利的結果,當然就是資源枯竭、生物滅絕,甚至大自然無情的反撲,悲劇於焉形成,這些惡果,最後還是要由全人類承擔;觀諸現今地球因為暖化、溫室效應,造成氣候急遽變遷,過去十年來,熱浪、颱風、洪澇、旱災瀕傳,極端氣候亦在世界各地反覆發生,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難以估算,如果人們不深刻檢討與改進,類似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將可能成真。

與水為鄰的資產

  臺北縣新店地區有新店溪等水流經過,形成「碧潭」等豐沛的自然景觀,是得天獨厚的水岸城市,還有瑠公圳、桂山發電廠等人文資產,加上教育與文化水準高、科技產業密集、工商發達等條件,成為臺北都會區發展潛力最高的城市。新店溪中上游的水源保護區內,有許多著名的景點,例如濛濛谷、燕子湖、小粗坑發電廠、翡翠水庫、廣興溼地及獅仔頭山等,區內具有特有動、植物生態景觀,例如臺北樹蛙、大型鳳蝶科、大明橘、臺灣天仙果以及各種蕨類、蔓藤類等,在今天充斥水泥建築的都市,更顯彌足珍貴,亦是我們推廣生態旅遊與休閒的資源。

新店溪水域整治

  世界上任何一座美麗的城市,都有一條潔淨的溪流,水是文明誕生的泉源,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因此本人自2006年就任新店市長以來,為落實「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榮的概念,總體施政理念即以「水域整治」為核心,並以整合既有資源,發展觀光為軸線,期以發展低污染產業,兼顧環境保護及地方發展,與市民「共創山水文化市,建立幸福溫馨美家園」,在具體的作法上例舉說明如下:

  一、整治受污染的溪流:位於本市新店溪旁的陽光運動園區,未整治前,其前身是個充滿違章建築、砂石場、雜草叢生的河濱地,經過政府花了4年時間,不畏艱難,投入資源整治,拆除違章建築及砂石場,斷絕污染源,在2009年底完成後,廣達20公頃的園區,擁有自行車步道、生態池、沙灘排球場等運動休閒設施,創造廣闊的綠地及親水空間;另外,新店溪因為杜絕了污染,各種魚蝦、螃蟹開始回流繁衍,2008年11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更在碧潭水域發現消失三十年的和尚魚,陸封型的香魚逐漸繁衍族群,水鳥因為環境改善,獲得豐富的食物來源,樂於在溪流間棲息與覓食; 2009年初,在新店廣興地區,甚至有一級保育飛禽-熊鷹現蹤,足以顯示河川整治的成果與效益。

  二、創造親水空間:最能表現新店市水域營造的建設,首推於2008年完成的「大碧潭再造計畫」。碧潭為臺灣昔日八景之一,位於新店溪中游,因河岸寬廣、水色澄碧、平靜如潭而得名,而橫跨其上的吊橋宛若長虹臥波,點綴碧潭山光水色,成為本地主要特色標誌,也是本市主要觀光景點。但為解決大臺北地區飲用水問題,政府自1979年起陸續在新店溪上游興建翡翠水庫與自來水場後,碧潭水量銳減,風光不再,為賦予碧潭新風貌,讓城市具有更多親水、綠化的休閒空間,政府自2006年開始整治碧潭水域及週邊環境,進行再造計畫,具體的成果有北二高碧潭橋及碧潭吊橋光雕、整體水岸空間及渡口整體景觀改善、東西兩岸新設商店街等。另270年前的農田灌溉遺蹟-瑠公圳,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渠道曾被民戶排放廢水所污染,許多圳道也因為加蓋而隱沒,經過政府投入資源完成空間再造後,創造一個帶狀公園。因為景觀變得更好,不但讓本市成為宜居之城,更讓許多人願意到我們的家鄉遊憩,商店也找到了人潮與商機。

  三、鄉土教育推廣:我們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產,政府也投入時間與資源去維護,但自然生態需追求永續,必須喚起在地人的自覺與認知,我們透過觀光志工導覽解說及學校教育宣導,增進在地人對土地的參與感及認同感。例如獅仔頭山高862.4公尺,是新店市的第一高峰,動、植物種類豐富,我們鼓勵轄內中、小學同學,在畢業之前都能登上山頂,從旅程中了解這座山的人文價值,體會資源得來不易,進而能珍惜及愛護自然環境。

  四、永續開發與經營:從溪流產生的水資源,它的源頭必須維護,簡單地說,要避免泥沙淤積,要能留住水源,基於這樣的概念,為增加碧潭至秀朗橋河段高灘地及水域利用空間,減少洪氾風險,並創造更多的遊憩空間,市公所自2007年起,經由上級單位的指導,著手進行「新店溪秀朗攔河堰及河道整治工程」規劃,並努力爭取工程經費補助,期能藉由本工程所發揮的功能,永續經營及利用水域環境。

對環境生態表達善意

  新店溪供應臺灣大臺北地區飲用水源,其上游地區為水的源頭,如果對此區工商業活動毫無限制,無可避免地會破壞環境生態,直接或間接導致水源品質降低,例如工廠排放廢水、養殖場排放穢物等,因此,現行法令劃設「水源保護區」,限制區內許多經濟活動,諸如管制建物容積與建蔽率、禁止設置污染性工廠及其他產業等,雖然對居民生計造成影響,但也確保水源豐富潔淨,這是對環境生態表達善意與謙卑,我們非常感謝所有受限者的體諒及配合,讓大家擁有全臺灣最好的水質。雖然大地生養萬物,生生不息,但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了讓自然環境永續長存,我們應以「取之以時」、「用之以節」的態度,尊重自然萬物,珍惜資源。因為我們保護環境,所以環境可以滋養我們;如果任由自然環境繼續被破壞,我們終將自食惡果,付出更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