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齡化後期的歲月

工業技術研究院退休人員聯誼會資深會員 鄭揚祿

  筆者這輩人(民國九年前後生)曾經世界二次大戰戰前、戰中、戰後動亂中,半飢半餓受過無數的苦境,而未成為炮灰,保留一條老命下來的幸運族群,竟能活到今天高齡化後期,而且還健健康康參加各種活動,連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誰都知道人類的壽命有限,當然也不可能有長生不老的事,可是只要你身體健康、日子過的快樂,不久的將來成為百歲人的可能性很大。

  我們有句老古語言「人生七十古來稀」,筆者童年時期親眼看過這個光景,因為當時醫療設備非常缺乏,環境衛生也很差,人民的營養不良,又要從事重勞工作,所以到了花甲之年已經老態龍鍾,能夠活到七十以上者的確寥寥無幾,於今呢?國人的平均壽命都快要接近八十了,不只七、八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九十歲以上者也不算稀奇,大家不是每年重陽節都可看到各地的表揚百歲公、百歲婆的風光場面嗎!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人到高齡後期的歲月,大家的體能及生活狀態會有明顯的變化,例如:
1. 視力越來越差,怎麼辦呢?惟有調節老花眼鏡和改善照明設備,只要能夠閱讀報紙、看看書和老朋友見見面、日子就過的很快樂。
2. 聽力減退,花點錢選購助聽器,可以補救這個缺失,只要不影響和對方溝通或鬥嘴鼓,互相就會產生親切感。
3. 牙齒掉光也是一個麻煩事,臺灣牙科並不便宜,動輒上萬元,鑲牙健保不給付,只好花錢裝假牙,吃飯才有咀嚼之快感,否則三餐液體食物,實在乏味。
4. 記憶力減退,我認為年紀高了,腦袋裡的舊事忘記也無所謂,更換新鮮情報塞上去不是更好嗎!
5. 我們常聽到高齡者在浴室發生意外,因為現代人為了衛生且容易清潔,都鋪設白色磁磚,一不小心就滑倒,除了四周裝置扶手之外,水溫之調節等等,都必須注意安全第一。

  根據日文雜誌「文藝春秋(2010、05)」報導,日本現在有百歲者40,399人,其中男性5,447人,女性34,952人,經過抗加齡醫學專家探訪面談壽星們,結果並未有發現百歲公、百歲婆有什麼具體的長壽秘訣,不過有一個共通的事實,就是胖子很少、個子不大、瘦身者佔了很大的便宜,同時發覺他們的財務情形都還不錯,我們不是有句話嗎,天怕八月旱,人怕老來窮,尤其現代人比較長壽,老來多留點老本,的確是有必要的。

  人生可以分四階段,第一段是少年時代,要靠父母扶養,第二段青年時代,要靠學校老師教育、指導,第三段則要靠社會栽培,最後的第四段是自己為師,要自己照顧自己了,要以自己的畢生經驗和老智慧,把過去的複雜生活加以整理簡化後,在無事一身輕的情況下,開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回饋社會),不過老人家還有兩個缺點,第一是怕孤寂、無聊,遇到這個時候我就出去外面散步、曬曬太陽,既可提神,又可運動並打發時間,第二個是手腳不靈活、反應不佳,有位鄰居老太太,懶得站起來,將座椅傾斜,伏拾地面的東西,一不小心連同椅子摔下,爬不起來為例,小小的錯失造成重大傷害,高齡者不得不特別要注意安全問題,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建議,老人家勤動(走)是健康之本,如果體力容許,自立生活固然不錯,若日常起居有人協助照顧,不僅安全性高,更是一項很好的享受。

  高齡化是21世紀國內外的趨勢,也變成政府為民服務要重視的項目之一,而對高齡化後期的壽公壽婆們,期盼政府更能多加關照,以安享天年,故
* 呼籲建立尊重高齡壽公壽婆的制度,讓壽公壽婆老來過得更有尊嚴。
* 呼籲政府普遍設置無障礙空間,放眼未來更多高齡化趨勢,以利壽公壽婆安全的走動走動。
* 呼籲加強家庭醫療體系,讓高齡化後期的壽公壽婆更能得到醫療保健的實質關注。
* 鼓勵企業界像工研院一樣,成立退休人員聯誼會,讓老來還能週週有機會和往昔的老同事談天話地,紓解老來寂寞與無聊。

  以上是我的漫談高齡化後期歲月的種種感受,提供大家參考,同時趁此有生之日我要感謝父母及溫馨的社會給我們如此長久的壽年,平安和健康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