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好嗎?

台中媽媽 鄭淑芬
  為讓嬌貴的女兒學會騎車,找到一篇教人如何在二小時內學會騎腳踏車的方法。果不其然,女兒及兒子都在毫髮無傷的情況下,順利地學會單車。回想我們這輩及之前的人,誰不是付出一些代價才學會的?輕則擦傷破皮、重則鼻青臉腫,有人還跌到田裡去了,雖然受了傷,但現在回想起來每個人都有一段學車趣事。

  科技進步、物質環境改善,現在的小朋友多了好多保護,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小時候那有什麼繪本、橋樑書,都是大人看什麼就跟著看什麼,對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就是每餐墊在餐桌上的聯合報副刊。而現在連學個腳踏車都有「無痛」學習法。看在我們當年辛苦流血流汗,努力爭取才到手的人眼中,心中竟像婆婆看媳婦,覺得現代媳婦真是太好命的感覺。

  小時候學車跌跌撞撞,摔到地上那一瞬間,皮破了、膝蓋腫了,雖然痛但實實在在嚐到新鮮的血腥味,僅管痛為了學會還是咬著牙再上車,那怕要再摔一次也在所不惜。

  現在學車有方法,孩子們不再像我們摔得一身傷,但也把很多生理、心理磨練的機會給省略了。這是好還是不好?

  並不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不平衡心理,要孩子和我們一樣吃苦,而是怕一切都來得這麼容易的情況下,有沒有機會學會在面對困難時也願意接受挑戰?

  林語堂曾主張孩子不需要大學教育,他覺得「學問是自己努力求來的」,上了大學並不代表就能獲得學問,因此他的女兒便沒有上大學,寫「林家次女」的林太乙女士便真的沒上大學,但最後她卻當了數十年的讀者文摘總編輯。

  提這個例子並不是要大家不要唸大學,而是覺得付出代價得到的,才深刻、才留得久、才真屬於你。現在的小孩,從吃的、穿的、用的、讀的,都是消化過、去蕪存菁後的精緻再製品,觸目所及都是如此地方便、美好,但是孩子們可以領會到這過程中的感動嗎?

  然而話說回來,覺得自己好像又想太多了。

  人類的進步本來就是立基在前人努力的成果上。所謂「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孩子們看到的將是和我們以往不同的世界,自會有不同的眼光,所遇到的問題或許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要現代小孩再過以前的生活、用過去的舊方法學習,似乎好像有點太迂腐了,就算我們家可以,孩子到了同儕裡可是會被笑的。

  科技和觀念每天都在進步,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再也不是難事,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把人類原始開疆闢土、冒險犯難的精神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繼續創造更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只會坐享其成。

後記:
  有位文評家夏志清教授曾說:「當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下一代欣賞美好的事物。」是啊,就算我的小孩沒有天份,但至少要讓他們懂得欣賞。而美的鑑賞力有部分不就是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來?

原刊載於2008年11月3日國語日報
本文原出處與連結:
在湯裡加鹽,在愛裡放責任
http://sophiesoup.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