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ECFA的想法

元培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學生 韓宗儒
  大體而言,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對外出口佔國內生產毛額的七成以上,若要維繫住台灣的經濟命脈,以及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特別要重視參與區域貿易協定(RTA)以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至於為何要如此重視,是當締約國間可以相互免關稅,而台灣被隔離在外,相對於可以免關稅的國家,台灣的產品勢必要以有附加關稅的價格與之競爭,在起跑點上就輸了免關稅之國家,對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勢必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像是根據史惠慈老師所提供的資料中,可以看出,與台灣的競爭國家,目前在亞洲區域的結盟佈局:

國家 已簽訂
中國
中國 - 東協 (2004)

韓國
韓國 - 東協 (2007)

日本
日本 - 泰國 (2007)
日本 - 馬來西亞 (2005)
日本 - 東協 (2008)

  然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卻也很現實的影響亞洲國家與我們簽定RTA 或FTA的意願。此外,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兩岸經貿往來越來越密切,在之前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的貿易總額也成長了2.8倍。像是在2008年的統計資料中顯示,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1,325億美元、也是台灣第一大對外投資地區:累計756億美元。換而言之,中國也是台灣相當重要的貿易夥伴。因此,加緊腳步使兩岸間經貿往來有制度性的保障,且以白紙黑字的形式呈現,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由兩岸政府所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此協議主要是將雙方未來要推動的經濟合作事項列出一個明確的範圍,內容可以包括WTO與一般FTA規範的事項,但各合作事項只訂出協商得目標及大致的時程,逐步的展開各項協商,不是所謂的一步到位。此外,此協議可以納入「早期的收獲計劃」(Early Harvest Programme),就可以先進行的部份,先執行,並早一點見到成效。

  在ECFA的簽訂下,對國內,有利於台灣國內的產品出口及產品競爭力,也保障了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權益。國際上,使兩岸的經貿關係正常化,此外,也減少「東協 - 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後所遭受到的衝擊,這些部份都可以納入「早期收獲計劃」的協商範疇,此外,也有助於我國重返世界舞台,由於中國大陸的崛起,造成世界各國政府都積極加強與中國大陸的政經合作,而之前民進黨執政使兩岸政治關係日趨緊張與對立,以致雙方沒有正常的溝通與對話,也連帶的影響了,其他國家與台灣簽FTA的意願及政治空間。因此,當我們與中國大陸修好也會起連鎖效應,使其他觀望的國家,感覺到兩岸的關係是和善的,而有助於台灣與原先觀望的國家洽談多邊或雙邊的經濟合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