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續發展觀點探究台南府城健康城市環境的變遷

臺南市議會議長 黃郁文

■緣

  永續發展是希望以可行的方法加上創意的注入,使得環境資源獲得最佳的利用,兼顧技術狀況、人口數量以及環境容許力,以滿足各世代人的要求,並推動有限資源的節約使用。換言之,永續發展即是對資源有限性、脆弱性及分佈不均勻性的認知,而追求其最佳使用,使資源盡量再生利用,不致浪費,並發揮其長期而最大的效用,並藉由永續的目標導向,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提供人們實現健康、美好的生活。

  2010 年底台南市即將邁入一個歷史的新紀元,台南縣市將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未來將以全新的風貌來面對世人,對於一個傳統城市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與衝擊,除了將提升全新城市的定位外,更必須加以改造這個傳統的城市,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並導入新的科技、創意與思維,成為一個兼具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永續健康城市,使得府城得以永續健康發展,成為一個更適宜人居的健康城市。

■台南的歷史

  明朝天啟年間,荷蘭人佔據台灣,將台灣全島稱為「福爾摩莎」;永曆年間,鄭成功改赤嵌為東都明京,並設一府二縣,以承天府為府;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以承天府為中心,劃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等四坊,為今台南市最早之行政區域劃分;清康熙年間,明鄭亡,清朝設置「台灣府」,將全台轄區劃分為台灣、諸羅、鳳山三縣,台灣全島自此正式稱為「台灣」。光緒時期,台灣正式建省,將原有台灣府改為台南府,這是將台南此一地名正式改制為行政區劃分的開始。日治時期,台灣實施州制,並依州轄市市制,設台北、台中、台南三州轄市,「台南市」一名從此確定,沿用至今。

■台南的城市發展

  清代前期,台南市的發展多半集中於中、西區以及安平等區域,其他地方乃多是遍地農田的農業社會,城內經濟活動景象繁榮相對地城外區域則是荒涼之象;且台南與安平中間尚有海域相隔,兩地並不連接,市區不互連,使得彼此關係呈現貿易競爭對手之現象。

  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積極進行城市建設,興建下水道、開闢新道路、建立城市街廓系統及對都市進行區域劃分施以都市計畫。且因車站設於台南市偏東,加上鐵路的分割,使得都市因而從東向西發展,逐漸擴大原有市區範圍。而日治時台南最明顯的中軸線即是由台南驛(台南車站)—明治町(中山路)—台南州廳(台灣國家文學館)—末廣町(中正路)—台南船溜(中國城),可說是台南市的主幹,亦是商業精華區所在,同時亦取代清代最繁榮的民權路一帶;對於都市綠地的設置亦有大型中山公園,作為都市之肺,除了調節區域微氣候外,更有防災避難的功能。

  民國七○年代,中山高速公路經過台南市東側,在仁德鄉及永康地區設有交流道,使得台南市因為中山高速公路的連結,使得城市規模更加擴大。也因交通之利,過去地處偏僻之東區及永康、仁德等地區人口大量的快速增加,使東區及永康分別成為台南市及台南縣人口最多密度也最高的一區。光復後都市發展多延續日治時期即已擬定的都市計畫,除公園道外,台南尚有一處外環道係由永康市中華路、中華東路、西路、南路、北路所圍成的環狀區域,在圈外的安南區、南區、舊安平區則多仍維持舊有之聚落型態。而隨著近海區域因泥沙淤積加上填海造陸形成之海埔新生地使得陸地面積擴大,而成為新安平區(五期重劃區),在民國八十六年成為台南市行政機關的新所在地,其中包含新市政府大樓、市議會大樓的啟用,往後幾年更有消防局、社教館(今國立台灣生活美學館)、警察局等行政機關紛紛進駐或即將進駐,使得人口數量及公共建設也因此而快速發展與提升,台南市區面積也擴大為今日之規模。

■台南的定位與轉變

  2010 年 12 月 25 日 台南縣市將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因此台南府城也將由一個傳統的在地城市轉變為一個大型區域發展的都會城市,屆時以往的城市規模與定位,包括交通建設、公共建設、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規模,都將會有重大變革與提升,如此方能因應未來城市的發展與建立。因此 2010 年對大台南的區域發展更顯非常重要,是為合併升格奠定堅實基礎的一年,除持續永續發展概念外,更加入了合併升格的理念,期許大家同心協力為打造永續發展大台南而努力。

  過去,由於人口數尚未大量增加,相對對於土地的使用,以人口集中區而言僅止於居住地區的鄰近區域,而於郊區則偏向農業開發使用,加上僅以人力或獸力開墾做為農地,因此使用面積有限,並未產生大規模開闢的情形,自然而然不會有過渡開發的情形產生,更遑論因土地開發危害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人們靠天吃飯,取用適當與合宜的天然資源,可以說當時的人們生活就是一個健康環境。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加上工業革命帶來大量機具與能源的利用,使得人類以投入少量的能源或人力,即可以現代化的機具取代獸力,進行大規模的開荒闢地,也因此間接造成許多的污染問題、環境問題甚至侵害大自然的生態循環,超過原有生態環境的容許力,使得一個原本健康的環境逐漸受到人們的摧毀,導致地球暖化;也因此人們為求永續生存,而開始追尋解決之道,期望擁有一個永續健康的生活環境。

  在現任市長許市長添財的理念「建立永續健康城市」的發展前題下,將永續發展的概念分為以三大目標及四大構面為其內涵。其中三大目標為建構台南市社會、經濟與環境三者間的均衡發展:永續社會,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永續經濟,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環境基礎上的持續經濟成長;永續環境,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四大構面為結合生活、生命、生產及生態等四生。合併後的大台南地圖,期許在永續發展的概念下,提升大台南的社會關懷、帶動大台南的經濟發展,並美化大台南的環境景觀,以建構大台南社會、經濟與環境三者間的均衡向上發展,為未來的永續大台南做更長遠的準備。

■結

  縣市原本的條件就不相同,台南市是一個較具傳統型態的都市,而台南縣則是以農業發展為其主要生活形態,在未來縣市合併結合之後,勢必對此二區域產生衝擊;為同時兼顧整體大環境的經濟發展及保有原有區內之農業生產,創造出一個結合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科技發展的城市區域環境,因此對於大台南地區整體的定位與轉變將導入永續的概念,結合社會、經濟與自然成為一個永續健康城市。

  在現今科技發達、環境破壞、資源耗損與分配不均的狀況下,建立一個永續健康城市讓人們得以永續生存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唯有人們自省與反思自身與自然的關係,人們才能得以與自然和平共存。而台南這個傳統城市,是台灣的起源,其中包含了傳統歷史文化的內涵,更包含了許多人文民俗風情,未來將融入科技創新的理念,使得創新中保有傳統的文化精髓,科技中不失善良的民俗風情。文化古都也將蛻變成為一個創新城市,並於創新中融入永續的概念,發展成為兼具傳統、創新、科技等特點,建立一個適合人居並與自然生態和平共存的永續健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