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價值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學生 卓北巡
  在不同的世代之間,大學的定位各有不同,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世代,物資缺乏,就連大學生的人數都是少之又少,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即被稱之為"社會菁英"、"知識份子",擠進大學之門並順利畢業的人,在社會上備受尊崇與寵愛,也造就了那個世代的人的刻板印象:往後只要他們的後代能夠成為大學生,那麼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更甚之會有福利好、高薪資的工作;只是歷經時空變遷,大學的門不再狹窄,成為大學生的人數節節攀升,過去沒能如意進入大學之門的嬰兒潮世代,在幾經辛苦之後,改善了經濟條件與生活,為了讓自己的子女也能夠如願進入大學就讀,無不積極四處奔走,為廣開大學之門,連結立法委員,形成一股龐大的浪潮,改變了大學的生態,也促使一些技職院校改制為科技大學或科技學院,社會上的大學生數量急速增加,進而影響了就業市場的薪資結構,大學生不再是薪資吃香的族群,取而代之的是碩士生、博士生或工程類組、資訊工程與財經類的學生才可能得到較好的薪資與工作環境,顯然,歷經產業結構改變的臺灣企業,不再像過去急缺人才,也不再有空間可以接受像一張白紙得重新訓練的職員,他們需要的是能立即上工的人才,能清楚知道所負擔的職務需要哪些基本技能與產業知能的人才,只是我們的大學能提供的人才已經與產業產生了一條認知上的鴻溝,面對如此的改變,我們的大學的定位應該如何因應情勢做適當調整呢?!

  筆者認為大學這樣的法人單位,應該因應時代變遷而設計相應可以產出產業需求人才的課程,而且我們的政府單位也應該調查國家內外對於各產業各職類的人才的需求,讓人民能清楚各項職務所需人才的職能與職缺,而不是一味地開設各式各樣的課程來做類似於補救教學的措施,當然這樣的舉措亦是立意良好,但卻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最根本之法,應該告訴我們的學生,實際告訴我們的下個世代或是現在就讀的學生以及全部人民,他們面對的挑戰是甚麼,清楚地以量化數據來進行闡述,比方說,以目前為大家所關注的綠能產業、環保產業還有休閒創意產業等等,都有各自所需求的人才與職缺和相關職業知能,這些資訊只要進行調查和分析整理後,都能夠以明確的數據或是表述來告知欲從事相關產業的人,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甚麼,應該做哪些準備或上哪些課程來提升競爭力,而大學則是應因應產業所需增減相關系所,由於時代的變遷,我們的大學已經設立了一些過去不曾有的系所和課程內容,這是好的因應方式,但是筆者認為還不夠,在筆者的大學生涯,筆者時常思考與詢問自己,自己所念的心理學系到底能從事那些行業,也就此詢問過系上老師,所知只有臨床與諮商領域有較明確的職業可以選擇,其他如實驗領域、工商領域,其能從事的工作則相對不夠明確,而系上雖然也舉辦過新生說明會,簡單說明系上課程安排與學生可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有哪些,筆者仍心存疑惑,學習了這些專業知識,真有助於日後的工作嗎?筆者認為這還不足,原因在於學習了理論與進行實驗操作雖均有助於學習與提升個人專業知識與能力,但是學校內的工作畢竟與企業工作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大學除仍應重視理論課程之外,亦需提供相關實務課程,並協調在業界服務已久的畢業校友擔任"業界講師 "並積極爭取在業界實習的工作機會,透過與業界講師互動和在企業實習,不僅可提早知道業界的變化與實務經驗,更可讓學生透過實習了解自己需要的專業知能,以及學習的理由,成為能立即上工的人才,也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大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