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立約

親子溝通講師 曾家炎

  阿美,從小因為父母教導有「方」,對父母的話言聽必從,是大家眼中乖巧聽話的女孩;結婚後,夫家又是傳統家庭,凡事敦敦誘導。有一天阿美要到城裡購物,公公告訴她:「現在社會人心險惡,尤其都市的生意人常開價不實,如果妳要買東西,最好先殺一半再說。」

  阿美走在街上,進入一家服飾店果然看到一件很滿意的衣服,於是問老闆價錢,老闆說:「一千元」,阿美狠狠的說:「伍佰元」,老闆客氣的說:「小姐,沒那麼好賺,最多算妳八佰元」,阿美立刻回答說:「四佰元」,「小姐,妳不是在開玩笑吧!那有那麼好賺啊!」老闆說。可是看到阿美很誠意要買的樣子,就耐著性子與阿美週璇,「小姐,妳出價太離譜了,妳這麼殺價怎能賣給妳呢?」「你開價也未免太高了吧!」「好啦!看妳這麼誠意,妳就不要再討價還價了,算妳六佰元。」阿美立刻說:「三佰元啦!」「小姐,妳是不是有問題啊?不買就算了!又何必還價?」老闆有點生氣了。「可是老闆你的價錢實在是開得太高了,貴得太離譜了!」阿美也不甘示弱的說。老闆一整個早上都沒有生意,為了生意開張,只好勉強的說:「好啦!今天妳是第一個客戶我就賠本賣給妳,算妳四佰元」阿美想都沒想就說:「兩佰元啦!」,老闆火冒三丈的說:「妳到底是那裡來的番婆子,難道要我整套送給妳不成?」阿美緩緩的說:「怎麼樣!我是鄉下來的,整套送給我,免了,我只要半套!」老闆:「?#﹪*!...」。

  你的孩子是不是像阿美一樣乖巧聽話,而且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你的孩子根本不聽話,造成你更大的困擾?在演講中碰到許多父母,他們灌輸孩子許多觀念和想法,並要求孩子默默接受,認為孩子是他律期,本來就應該好好管教,這是緣自皮雅傑認知學派的觀念,此學派認為四歲以下的孩子是無律期,四至八歲是他律期,八歲以上才進入自律期。正因孩子處在無律期與他律期,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對待他們,才能使孩子願意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這是身為父母最大的課題。在親職教育領域強調以人本學派的教育方式教導孩子較為恰當,人本學派除了個人中心治療之外,尚有理情治療學派、現實治療學派、意義治療學派、阿德勒學派...等,這些人性的管教法確實為親子間提供了安全而圓融的關係,他們主張對待孩子要絕對的自由與絕對的責任,使孩子身歷其境感受到的後果來決定其行為的態度。其教導方式分八個階段來進行,茲分述如下:

  一. 建立關係:

  父母必須與孩子建立共融關係。父母透過鼓勵與贊美,表達自己真正的關心、溫暖與了解,使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與關懷,減少因基本需求沒有滿足所引起的痛苦,進而建立親子間的信任與孩子願意改變自身行為的動機,因此關係的建立是管教孩子成功的基石。

  二. 探討孩子目的行為而非情緒:

  行為是感覺、思考與行動三部分所組成的,此三者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是改變行為遠比改變感覺容易得多,個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藉改變行為來改變思想與情緒較為簡單,並非感覺不重要,而是在問題形成之初仍以接納孩子的感覺為主,但在後階段一定要以孩子的行為做為教導的重心。

   三. 評價目前的行為:

  在生活中孩子行為有偏差時,父母要為其目前的行為做評價。父母可以問:「你目前的行為對你是有益的嗎?」可是不能翻舊帳的說:「你每次都在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注意「此時此刻」的行為,才能協助孩子正視真正的問題。

  四. 訂定計劃:

  一旦孩子決定改變行為時,則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訂定行為改變的計劃,藉著計劃的執行與工作完成,使孩子能體驗到自我價值與成就感。因此必須由孩子自己決定計劃的目標與方法,才能維持在過程中所需要的動力。父母以豐富的經驗來幫助孩子用適當的方法和目標設定計劃,由小而大由簡至繁,使孩子有能力達成目標,藉著這種成功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繼續訂定計劃、修正行為,向成功認同。

  五. 承諾:

  當計劃完成之後,父母與孩子要有書面的承諾。使孩子不僅願意執行這個計劃,也願意承受由這個計劃可能帶來的麻煩與痛苦,更體驗到他不是一個人孤獨的去面對改變與挑戰,而是有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去嚐試一條成功的道路。因此藉著承諾一旦孩子達成計劃時,更能因負責而體驗到喜悅與成就感。

  六. 不接受藉口:

  若孩子沒有達成計劃,父母也不必問:「為什麼你沒有做到!」這樣的質問不僅含有處罰的意味,也給孩子編造失敗的理由,父母絕不接受孩子為其失敗所做的任何解釋或請求。接受藉口不僅表示承認孩子是無能為力,無法完成計劃的失敗者,也使孩子覺得父母對他的成敗不關心不在意,並不會讓孩子覺得被愛或有價值。因此計劃如果失敗,父母與孩子要重新擬定一個新計劃,或對原來計劃的再承諾,使孩子在得到父母的支持與鼓勵下有勇氣再次嚐試新的挑戰。

  七. 不懲罰:

  孩子未能信守諾言達成計劃時,父母雖不接受任何的解釋與藉口,但也絕不處罰孩子,因為處罰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成長,更會破壞親子關係,父母也不介入孩子因計劃失敗所導致的痛苦,藉著這些痛苦可以使孩子成為一個成熟、負責任的人。

  八. 不放棄:

  孩子若遭受到一再失敗時,其挫折與無價值感比之前更深。若父母宣佈放棄與孩子共同努力,也就等於宣佈「你是沒有希望、沒有成就的」,這將使孩子退縮到失敗的認同中。相反的,若父母不放棄,可能在一段時期中孩子進步的速度會慢下來,但也會體驗到自己沒有被拋棄,沒有被拒絕,這樣的體驗將使親子關係更穩固,也使孩子有勇氣重拾信心,為日後的成功而努力。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皆有許多不愉快的經驗,如果我們真的願意改善我們的親子關係,以及為孩子學習到更好的方法以迎接其未來的人生,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思考對待孩子的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