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從養生做起

道聖中醫診所中醫師 沈睦森


  曾經有人做了比喻,當我們彎下腰拾起一把泥土,這把泥土和地球比起來真是微不足道,但只有這一把土的機率可以成為人,而我們每個人就像其中的一粒沙,用這樣來形容人身的難得。因此,在六十億的人口中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我,真的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我是醫療從業人員,當面對病人時常常有很多深刻的體會,而『珍惜』就是一種生命教育。醫學的目的不僅只是在救人而已,我們必須從根本做起重視生命的教育,也就是說:當人的目的不只是活著而已,更需要對生命保有一顆珍惜與尊重的心,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無可取代的。

  科技醫學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也不斷的延長,事實上生命延長了,但生活的品質是否也提升了呢?這是真正的健康嗎?還是只是一種假象?臨床上發現許多的年輕人已經有所謂的慢性病,包含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尿酸、脂肪肝、子宮肌瘤...等等。這些似乎對以前的人來說屬於中年才會有的毛病,都一再地出現在年輕人身上,癌症更是不在少數,我們不僅要問年輕的這一代究竟怎麼了?因此提到生命教育更應該從自己的養生做起。

  注重養生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希望透過生命的延長譜出生命的價值,這從自己本身做起,更是尊重生命的實踐者。而從老祖宗留傳下來的太極養生觀來看,萬事萬物最重要的是「平衡」的概念,以「生病」來說,它就是一種「失衡」所引起的,因此,只有了解失衡的原因, 我們才能進一步的做到養生的目標。

  而說起生病的原因,在古籍黃帝內經裏,也已明白地告訴我們

包括了有:
1「四時」的過用---這包含了季節交替失常、環境品質惡化、以及冷
熱溫度的劇烈變化,(四季的不穩定,過冷過熱現
象:諸如: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聖嬰及反聖嬰現象)

2「飲食」的過用---所謂病從口入 ,飲食上的喜惡、過量、以及食物
上的毒素污染等等都會讓人致病,其實追求養生
保健的我們,更應該破除「能吃就是福」的迷失.
而是要「吃得對!吃得剛剛好.溫飽即可」.

3「勞逸」的過用---包含了過度透支體力及心力,這也就是過勞的現
象.

4「藥物」的過用---生病時,應由專業醫師診斷用方,不是有病治病、
沒病強身的錯誤觀念,其實用藥應該掌握一個原
則就是: 「寧可不吃藥,也不要吃錯藥!」

5「情志」的過用---諸如:生氣、煩惱、憂鬱等等都是負面的情緒,
可以透過談心分享的學習以及如何修心養性,讓
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也能心平氣和的凡是往好
處想.

  『過用』兩字看似簡單卻是許多人無法身心平衡的原因,臨床中我常常會提醒病人保養,但是往往多數人皆是以忙為藉口而忽略了健康,唐朝『孫思邈』先生後世亦稱他為『藥王』或稱『孫真人』是偉大的平民醫師,也是中華民族醫藥史上極具影響地位的代表人物。 他曾說『人命至重、貴如千金』其大作『千金要方』更是歷史大作。著作中曾提到養生有「五難」

  名利不去為一難 人生在世,最難跳脫名利枷鎖,功權名利世人所愛,而多少豪傑也因它而身心俱疲,甚而英年早逝,留下許多的婉惜,實在有違養生之道。
喜怒不除為二難 醫學研究發現,人在生氣的時候會產生許多毒素,常常心情不佳等於是是慢性中毒,從養生角度,脾氣不好嚴重影響健康,心理情緒變化過大導致生理問題。 因此改脾氣、修心養性、讓自己心平氣和更是養生重要關鍵。

  聲色不去為三難 食色性也、飽暖思淫慾。太多的聲色,飲酒作樂、歌舞昇平,或許有短暫之快樂,過後卻又是心靈的空虛。同時,聲色場所難免有許多的是非,有礙身心,老祖宗提醒我們『精飽不思淫、氣飽不思食、神飽不思眠』常保精氣神充足,不沉迷聲色,遠離各種不當習慣,『養心莫善於寡欲』培養正當娛樂,會讓自己活的健康快樂又平安。

  滋味不絕為四難 現代人飲食過度逞口腹之慾,許多的疾病卻是吃出來的,黃帝內經提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節制是一般人養生最難之處。所謂「飢則食、倦則眠」剛剛好最好,『良田萬頃不過日食三餐』別讓愛吃的習慣害了你的健康。

  神慮精散為五難 生活的步調快,每天都為了許多小事戰戰兢兢,勞心勞力,面對人事物上內心有許多結,總是『捨不得、放不下、忘不了』如此豈能延年益壽呢?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生活智慧,學習『捨得、放下、忘了』,讓我們的每一天都能『日日都是好日.天天都是心晴天』。
『生命教育-就從養生做起!』養生不是只有口號,從當下的自己做起!在高科技的現代化生活中,若能將古老的太極平衡養生觀融入生活,讓生命得以平衡,我想這也是尊重生命的最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