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入學與適度壓力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康萊爾國際雙語國民小學創辦人 謝崑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為父母對子女寄望天經地義之不滅法則,但是,若用在讓一位「心理psychology」以及「生理physiology」尚未完全臻於成熟,還要去承擔週遭事物(含人際關係)的幼童,急急忙忙以「揠苗助長」的方式提早進入國民小學就讀,那此「成龍」「成鳳」的情形就不一定是沒錯─「對」的法則(當然,我的意思這並不包含在正常學齡進入小學,而後在各階段漸進式表現優異的國中、高中、大學、博碩士之跳級生)。

  就幼童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僅僅是表象於外的「幼稚childish」象徵,而是在那同儕之間的互動層面訊息傳達的缺乏,在年齡層較小的小朋友,年紀越低影響也越大,例如五歲六個月與六歲幼兒的比較,行為能力就有極大的不同,心理思維的成熟度也不一樣,老師們在混齡的群體中就可發現,六歲的孩子鮮少與未足齡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這可能是在溝通上產生了所謂的「代溝」而無法讓較大的小朋友去以另一種語言與較年幼的小朋友溝通,但這種情形會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而越不明顯,這也是先前提到的不包含正常學齡入學而後的跳級生,如同30歲的某甲可以和20歲的某乙及40歲的某丙成為摯友,而時常聚會,玩在一起,甚至創業工作在一起,這是幼童在心理成熟度適應的不同。

  另一方面生理的「機會行為」,在現今物質不虞匱乏的時代,幼童的營養不再是問題,身材不亞於較年長的學童,壯碩程度足以捍衛似可提前入學的「假象標準false standard」,但在高大成熟的背後,卻隱藏著腦部傳達指令予身體各部份的遲疑落差,動作總是慢了半拍,在「機會行為opportunity attitude」上往往不易取得優勢,而也落後在較年長的孩童身上,而迫使提早入學的孩童漸漸失去求學的自信心(confidence),漸離漸遠,反而適得其反,輸在「起跑點」上。

  綜上,就本人多年來從事教育工作的感想,給想提早進入小學的家長一個忠告:提早入學是危險的賭注。

  「適度給學生壓力」有益學習之探討

  只要是「動物」,包括人類,任何的年齡層都有其每一階段的「生存壓力life pressure」,這種壓力對於「萬物之王」的人類更為明顯,3歲有3歲的壓力,就是要開始學會知道要大小便,不再依賴「幫寶適」;學生時代的壓力,就是把書唸好;30歲有30歲的壓力,就是要趕快成家立業,有不敢違大不孝之名,給妻女過較好的生活之責任,所以有了促使努力工作提升金錢收入的壓力;到了60歲的壓力是,煩惱子女是否嫁娶,是否有好的歸宿等等壓力;這些從小到大的不同年齡的「適時壓力」是足以有效提升各領域的成長(學習)。

  人都有惰性,我常說:「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不會有壓力的感覺,一個負責任的人,叫他去掃廁所,他都深怕做得不夠好。」學生的求學過程就是要教導如何建立責任感,進而激發出無比的學習潛能,所以孩子需要的不是「討好」,而是「適當的壓力教育」。

  老師認真的「適當的壓力教育」學生,即便使學生討厭,但是,往往幾十年後,一個會被學生懷念的老師,不是上課只會講笑話(tell a joke),給高分(high scores),會討好學生的人,而是學生能從他身上學到最多東西的人,一個讓學生畢業數十年還會想起的老師,絕對是對學生要求比較多,教得比較多(好)的老師,所以「適度給學生壓力是有益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