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際領養

For Every Child Taiwan adoption program coordinator協調員 Sally Chang

  從2000年的春天,因為結識一位認識已久的美國友人,告訴我,他們很想在台灣領養一個孩子。

  在還沒被派到台灣工作前,他們一直都渴望能領養,即便是他們可以生育,而且也有了一個親生的女兒。到了台灣之後,他們愛上台灣的文化,台灣的氣候,台灣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們愛上了台灣的人 - 親切善良美麗。

  他們的渴望,讓他們輾轉認識了一位未婚媽媽剛剛生下3個月的女寶寶。因為生母還是16歲大的學生,沒有能力,也沒有家庭支持系統的協助之下,出養了這位女嬰給我的朋友。整個過程中,從找律師,上法院到裁定確定,我都從旁協助與翻譯,我的朋友順利地領養了一位女兒,也讓我認識了"領養"這個領域。

  兩年之後,這位美國友人在一個聚會當中,一個國外領養機構的人問到他是不是可以介紹認識能說中英文,並且懂得國際領養的台灣人。我的朋友馬上就想到我,這樣,開始了我國際領養的工作之路。

  家庭,原本就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個家。

  每每看到一個活生生,卻因各種因素無法繼續在原生家庭平安長大的孩子們,多希望這些孩子能有個永恆的家庭,而不是在不斷地轉換寄養家庭,甚至是育幼院中長大。

  一般而言,以國內領養的經驗來看,孩子的年紀越小,尤其是嬰兒,被領養的機會相對就增加,除非是孩子的生母背景複雜,像是吸毒、抽菸、酗酒、或是精神上的疾病,或是孩子本身有先天上的外在缺陷或是內在疾病。而這些孩子們,或者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就沒有機會能在國內被領養家庭所領養。但是,他們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卻因為這些孩子本身無法自主的因素,讓他們失去擁有自己的家庭生活。

  將近8年的工作當中,我遇到有4,5百個個案,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唯一相同的是 - 他們的渴望。嬰孩渴望父母的擁抱與肌膚的親近,讓他們在接觸這個世界之初,產生對環境的安全感與對人的信任。幼兒渴望父母的陪伴學習走路與說話。學齡前的孩子渴望父母的引導與探索,對自我的認知與啟發。青少年更是渴望父母的教導與榜樣,成為未來貢獻社會的有用之人。每個階段,父母與家庭對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這是多麼簡單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對這些孩子們,卻是他們人生最初的一個考驗與等待。

  在我剛剛接觸領養時,國內的領養僅僅是對嬰兒,孩子大一點會走會說話,除非是很得人緣,這些大一點的孩子幾乎是要做寄養或是機構的安置。這是因為國內對於領養比較保守,除了領養家庭本身大多希望是當作親生的孩子,被領養的孩子不知情,更遑論親戚鄰人。在加上國內領養的家庭很少,很多人都希望怎樣也要拼自己生,所以在求子的過程中,幾乎很少去考慮還有領養這個選項。但是孩子是活生生的,是無法等待,所以才希望尋求國外渴望領養孩子的家庭。以國外的經驗,一個家庭可以被核准並推薦成為領養家庭,這個階段的面談與準備,學習與教育,大多需要1年到1年半。在這段時間,社工協助家庭清楚了解家庭的需要與教養能力,知道自己適合領養的性別與年紀。當然,這個階段還要很多的考驗,包括家庭夫妻之間,原有孩子之間,環境,經濟能力的改變,在在都會影響核准的結果。這比起我們一般家庭結婚之後,生養自己的孩子之前,我們從未有過這樣嚴謹的引導與考驗,可想而知,能成為一個被核准領養孩子的家庭,在身心靈上已經有充分的學習與準備,要成為孩子的父母,是件多不容易的事情。

  這樣的努力,就是為了這些無法在原生家庭的孩子們,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永久家庭。我還記得,當時候我們協助一歲以下無法順利由國內家庭領養的嬰兒,找到他們的國外領養家庭當中,我們接觸到一些幼兒以及學齡前,安置在寄養家庭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因為年紀關係,也就失去被領養的嬰兒黃金時期。看到每個天真的笑顏,一股使命驅使,讓我們大膽向這些主管機構,請求他們給我們機會,為這些孩子找家庭。當這一個請求說出來時,這些安置單位都極度開心,他們告訴我,這些孩子錯過了被領養的黃金期,他們正為這些孩子煩惱如何做好成年之前的安置。這樣的孩子人數太多,寄養家庭已經不勝負荷,最後都要走到機構去,等到孩子滿18歲之後作自立的生活。

  這一個請求,開始他們對這些孩子另一扇窗。在積極連絡與奔走,陸續有好幾個學齡前的孩子被國外的家庭領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別的故事,但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7歲腦性麻痺孩子的領養。第一次認識這個孩子是在2005年,當時是一位已經60幾歲的阿嬤照顧著,原本這位阿嬤是位保母,腦麻的生母托育給阿嬤,就照顧幾個月之後,生母就失蹤。阿嬤一邊照顧一邊等待生母的出現,就這樣照顧幾年,其中阿嬤家人還不諒解阿嬤要自己掏腰包照顧,家人一個個離開阿嬤,讓阿嬤一個人與腦麻的孩子相依相偎到孩子五歲。因為談別的個案當時,我們有機會與這個孩子見面而認識了這位孩子。我們了解這位腦麻孩子貼心聰明,腦麻僅僅影響到孩子的運動神經,無法正常行走外,開朗笑容的他,讓我們感受到阿嬤的照顧與愛,在這個孩子的身上散發出來。經過兩年戲劇化的演變,像腦麻這樣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們要找到的家庭,除了有教養的豐富能力,更需要有充分的醫療資源,提供給腦麻的孩子。經過兩年的努力的過程,孩子在2007年的暑假,領養家庭從美國到台灣來接孩子。

  這兩年當中,為了讓孩子與家庭做好準備,我們拍攝影帶,照片與書信,讓孩子與家庭建立關係與情感,對於寄養的阿嬤與孩子,我們也盡可能做好分離的準備。孩子也在這段時間,有兩名國外的傳教士,義務為孩子教導英文。

  好多好多的人投入這兩個家庭的工作,雖然安置到國外已經快滿三年,這三年當中,我看過孩子好幾次,知道他動了好幾次重大手術,無數時間的復健,孩子的積極學習與樂觀的態度在學校是一名優秀的學生,讓老師和同學都相當喜愛的孩子。

  當工作出現瓶頸,我都會想到這位孩子,他的積極與樂觀,讓我從無力的深淵,迅速恢復對工作的熱情。

  也因為投入大孩子領養工作的經驗,在2007年我們為五歲到16歲大孩子,舉辦一個為期4-5周暑期夏令營。讓有機會出養的大孩子,能到美國與負責招待的美國家庭共同生活,讓孩子們體驗美國的文化生活,開闊視野。也藉這樣的機會,讓想領養大孩子的家庭,有機會認識孩子,跟孩子進一步相處,促成家庭能領養,以及孩子被領養的機會。過去這幾年,我們一共帶了23位五歲到十六歲大孩子到美國,有20位孩子順利被領養到美國家庭,過著一個美好的生活。

  當然,我們都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留在台灣,被國內領養家庭所領養。所以我們機構另一個重要的使命是將國外領養的經驗帶給國內第一線的政府機關與安置的社工們。透過不斷的經驗分享與學習,希望讓這最前線的社工們,能開啟他們的潛能,為更多需要的孩子做最適當的安排外,最重要的是給與想要領養家庭另一個機會的選項,透過教導與經驗分享,將領養的種子傳播下去。過去7年,我們做過無數場次的說明與分享的會議,藉著這些國內社工菁英,讓這些失怙的孩子們,有光明的前途,另一方面,想疼愛更多孩子力的家庭,有積極正確的引導與支持。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為這些孩子作努力是值得的。我熱愛我這份工作,並以這份成就為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