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幫助孩子

雲林縣二崙國民中學教師 廖敏坊

  現在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因此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也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在校園裡也各自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我是一位國中老師,最近校園裡發生了一件事,事情是因為有兩位學生在樓上與樓下丟球,因為有危險性存在,老師看見以後口頭告訴學生要記他們警告。其實口頭的警告意味較濃,殊不知第二天其中一位同學的家長就跑來學校跟校方理論,孩子因為回家後避重就輕敘述,說只是跟同學傳球就被記警告,當然其中又說了什麼校方也無從得知,只覺得事情一發生家長的反應與身教在在都顯示,只要發生事情就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責備別人,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與罪惡感,這只是家長寵小孩事件的冰山一角。另外一個學生因為自己知錯,回去也不敢說,因為怕被家長責罰,自知理虧也就沒有再提起。

  同一個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有兩極的反應,雖然學校教育也不能完全卸責,但是往往我們看見家長將孩子的錯誤、孩子的偏差歸咎於學校教育。教育是無時無刻的,家長的言教和身教也是影響孩子面對事情的重要身教之一。

  此外,社會教育方面也責無旁貸,網路資訊的流通給學生沉迷網路世界的機會,因而有些不正確的觀念在他們心中孳生。

  近來學生也利用手機拍攝老師處罰責罰學生的影像,以偏蓋全的呈現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造成為人師表形象受損。其實最吃虧的是學生本身,引起老師的教學如履薄冰,致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深思熟慮其言行舉止來符合學生與家長的期待,戰戰兢兢的教學與教導再面對真的學生行為失衡的情形下,要極力禁止或是視若無睹?但是學生的將來是社會的潛能,也是國家的競爭力。但是面對家長強勢的指責與沒有理性的處理態度,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長期這樣的方式,對老師與學生都不好,也不應該是一個常態的現象,其實,我常在帶新班的時候,跟家長溝通時就會先說,如果發生事件的當下,請家長除了了解孩子與老師的感受之外,另外也可多方求證於同學與其他家長,因為有的小孩為了怕挨罵受罰往往說辭都會避重就輕,甚至委過,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要一起幫助孩子,所以,要釐清真相,才處理事情,以免因為誤判情形,也對小孩產生不良示範,反而害了孩子。

  學校教育有義務將學子往正確的人生觀去走,如果家長也願意配合一起來努力,相信一個健全人格特質的教育與一個個教學熱忱的老師會是指日可待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