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即品格

台南市長安國小校長 鄭國斌
  在環保的領域裡面論環保,也許不能窺見環保的全貌,跳開環保而談環保,也許有另一番視野、另一番果效。

   去年莫拉克颱風所造成的「八八水災」,相信對大家造成的震撼都應該是記憶猶新,對於我們週遭環境、氣候的難以捉摸,更是有著深刻的感受,因此環保意識更形抬頭,是當今最夯的議題。而我們若回顧近幾十年來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其實就是對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的反省,也因此環境保護的思潮已逐漸形成新的社會普世的認知與規範。尤其面對近年來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北極融冰、極端氣候、熱帶雨林的消失及沙漠化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使人類體會到以往追求資源無限制使用的經濟成長,勢必危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平衡,唯有確保環境生態的永續穩定,才能讓人類社會得以永續發展。

  這兩年台南市的施政主軸是「永續發展年」,而永續發展的真諦是什麼?官方的說法是:「促進當代的發展,但不得損害後代子孫生存發展的權利。」(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在人類社經發展的過程中,謹慎認知並嚴守環境的承載能力,以避免侵害下一代的持續性發展機會(行政院國科會)。但我常認為永續發展其實就是回歸基本面,把基本工扎扎實實的做好就對了。環境保護的工作本來就不需要有太多花俏的動作,回歸基本面,才能走得更久、更遠、更實在有效。

   教育部從去年開始積極推動「台灣有品運動」,主要的面向包含「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希望植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最後能實踐於社會,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現代公民。「台灣有品運動」是相當有意義的一個運動,其中讓人最驚艷的是將「品德教育」與「環境永續」的連結,既務實且具創意。我常想在學校裡頭來推動環保工作,若是在環保的領域裡面論環保,也許不能窺見環保的全貌,跳開環保而談環保,也許有另一番視野,另一番果效。就如同在地球裡頭看地球,永遠無法窺見地球全貌,欲窺見地球全貌應該跳離地球才能達到目的。所以落實品德教育就應該可以做好環保工作,同樣的,相信有著比他人更高的環保意識的人,也應該有著相當不錯的品德。

   Smiles 在《品格的力量》一書中指出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並不取決於疆域的大小,而是取決於人民的品格。一個國家的前途,取決於其國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因此,將環保意識融入人民的品格、國家的品格可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論個人或國家民族,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自我的修養與克制。我們也都知道品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知善、愛善、行善」,環保教育當然也是要讓學生學習「知道環境、珍惜環境、保護環境」,所以環保意識確能與品德價值鏈結而代表國民之素質。「台灣有品,府城有禮」,台灣、府城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環境保護的良窳,與市民幸福城市的感受與認同有著極高之相關,同時也體現市民品格之高下。

  再者,永續發展是要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提供所有人實現美好生活願望的機會。因此,不論貧富、國籍和各個世代,應能得到發展所需的合理資源,共享生存權益。公平的原則,事實上也反映尊重生態整體性的倫理觀。意即物物息息相關;生物雖各有其差異性,卻是平等而應相互尊重的。由於這項原則的主張,屈居劣勢的生物或團體不致遭受征服或犧牲,而得以持續生存與發展。換言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著重「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法則;而就人類的觀點而言,也應該尊重弱勢團體和強調公平正義。這些公平、尊重、平等、倫理等,甚至其延伸之愛物惜物、珍惜、感恩等等...不正是品德教育再平凡不過的最基本卻也是最核心的價值嗎?所以,永續發展就是回歸基本面,而環保即品格、環保即品德。

  在學校裡,我常思索著如何讓每一位孩子將來都是一個「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有品的人,我想透過環境教育,由外塑到內引,相信是可以提升學生的品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