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醫院環境 促進身心健康

自由業 翁維晟
  雜誌媒體近年來極力介紹所謂的上流社會的豪宅,強調大坪數、精華地段及高級家具及高檔裝潢設計。真正住家的主人,因為經濟能力的許可,而努力追求一個讓自己舒適方便的居住環境。而旁觀者的我們,除了羨慕之外,也會思考究竟自己有限的能力之下,該怎麼樣營造自己的小豪宅。其實,反映出人們對於周遭環境的需求,已經比過往要求還要高,空間不再只是棲身或遮風避雨之地,無論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皆是如此。私人住家可以自行營造自己喜歡的氣氛,根據自己的喜好安排各項動線和擺設。然而,公共空間的環境,則是牽扯到不同的族群和需求。這麼多年來,台灣在科技發展上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進步,不過公共環境卻仍然為人詬病。

  醫院是屬於開放的公共環境,儘管台灣人對於進出醫院非常的忌諱及排斥,生活中為了看病、探病、住院檢查等需要,實在不可能完全避免。一方面除了風 俗禁忌之外,醫院給人的冰冷印象、如迷宮般的走道、不夠乾淨的角落,都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壓力。台灣的醫院大多數在二三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經濟發展時大量建設,硬體上來說,很多醫院在外觀和內部都已老舊,不符合現今的潮流和審美觀。而在軟體、流程上,也因為醫學的進步快速,現在和當時醫療團隊的運作概念已經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在空間建築上不可能輕易更改之下,不管是醫護人員、探病家屬或是病人本身,都只能屈就於目前的環境忍耐著,無形中增添了許多壓力。其實國外已經有許多針對醫院建築及整體環境下的醫護、病人和家屬的相關研究,皆指出缺乏光線、不符合人體工學、缺少隱私等的環境,都會讓人壓力倍增、增加出錯的機會,更令人心驚的是,連病人的疾病預後都會受到影響。

  目前歐美先進國家許多大學院校、醫院或非營利組織,都將醫院環境設計納入重點研究項目,或是成立專案執行相關研究。許多專家學者也指出,醫院的整體設計,不該只是考慮外觀或是設計師的美感,而該強調更多人性的關懷和考量。傾聽人的需求,不管是臨床人員、行政人員、病人、家屬等,了解工作的內容和對這個環境的期待;了解目前的各項法規和潮流趨勢,才能做到全方位的考量。時代已經改變了,全民期待的醫院不是一間鋼筋水泥建築體,進駐高檔的醫療設備而已。況且未來進入高齡化的社會,對醫院的需求必定更高,既然生活可以有豪宅,讓我們延續生命,保持健康的醫院更應該有比豪宅更高規格的要求。

  台灣地小人稠,對於醫院的興建改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每個國民提出重視大聲疾呼之外,醫院經營者和政府機關也要重視相關問題。醫護行政人員的親切微笑和服務是很多人強調的。不過,有形的建築和環境,卻是難度更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影響人員流動高低、病人治療成功與否的另一個關鍵。就像有美好的住家環境,大家都甘願都宅男宅女。如果有良好的醫院環境,工作人員必定工作起來更起勁,病人的恢復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