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之我思我見

台電公 陳夢榮
  

  自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之後,政府就積極展開兩岸的破冰政策,「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規劃兩岸啟動協商的機制,試圖以雙邊協商機制取代軍備競爭的緊繃情狀藉以化解長期以來兩岸對峙的狀況,「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即是俗稱的「ECFA」就在這種微妙的環境中應運而生;凡事總有正反兩面的說法,反對者認為台灣的產業會遭到嚴重的衝擊,失業的人口將會大幅增加,最後台灣會因此被中國吞噬;支持者則認為簽訂「ECFA」台灣才有生機,台灣的產業才有出路,如果不簽的話,沒有了產業失業率會更加嚴重,正反雙方都提出具體的數據以證實所言其來有自,但是,沒有人告訴台灣人民,為甚麼過去的台灣經濟成長發展世界排名是名列前矛,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有著傲人的外匯存底,以前,MIT(台灣製造)的產品就是品質保證,台灣的人民出國旅遊受人尊重,台商到中國投資處處受到歡迎,曾幾何時,局勢改變,台灣要靠中國的商人到台灣大舉採購維持榮面,中國並非今日才開始對台灣制肘,又要說到以前,在中國對台灣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制肘的行為下,台灣不是照樣走出去賺大錢,今昔相比,朝野都應該深自反省才對得起台灣人民。

  「ECFA」,兩岸經濟架構協議,顧名思義就是所有相關兩岸經貿事務的互動,都必須在這個協議架構下,由兩岸賦予權責的團體進行協商,當然這個協商的環境必須是在對等互利的狀態下進行,反對者一再主張「ECFA」簽定前必須公開說明讓人民了解,甚至應舉辦公投由人民決定,雖然政府透過電腦網站、媒體及各行政單位宣導,但是,農民、勞工、弱勢者或一般百姓有多少人會使用電腦上網?會關注媒體?會仔細閱讀行政單位的宣導文宣?宣導的內容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看得懂呢?2009年12月陳雲林來台參加第四次的會商,他曾經反問記者一句話「台灣的東西運到中國大陸有13億人可以選擇,中國的東西運到台灣只有2千3百萬人可以選擇,你們認為誰會吃虧?」,這麼淺顯的用語,很可惜在政府推銷ECFA的文宣中都沒有看到。

  根據日本的媒體報導,就在江陳第四次會談後菲律賓政府公開表明希望加入台灣與中國的「ECFA」簽署意願,日本媒體更明言,在海峽兩岸簽署「ECFA」之後台灣的經濟地位將影響亞洲經貿趨勢,督促日本政府應該加強對台灣的聯繫;政府擴大美國牛肉進口的項目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對聲浪,也許政府此一行為是為未來台美協商TFA(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開路,但是,人民的意見與立法院通過限縮原協議的條件,(其實美國的問題牛肉民眾不去購買不就好了,不需要搞的那麼轟轟烈烈),確實讓政府與美國頭痛,美國政府雖不滿意也拒絕馬政府派員赴美說明,但是,美國貿易署的代表卻於江陳會後悄悄來訪,觀察家說,過去美國拖拖拉拉意興闌跚的擱置TFA,原因是台灣市場不夠大,美國在還未有足夠的利益下當然意願不高,然而在馬政府與中國進入「ECFA」實質談判之際,美國政府也體認到台灣在未來的亞洲經貿地位,中國大陸廣大的市場實為誘因,美國台商協會在民國2010年開春之際公開呼籲美國政府不應拖延對台軍購,同時也應積極與台灣進行TFA協商;就在此同時,反對者呼籲政府在簽署「ECFA」之前,應要求中國公開承諾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令人不解的是,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要中國同意?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嗎,出外做生意還要別人同意?如此一來不是有自我矮化成為中國附庸的嫌疑?這樣的用心個人實在不能茍同;簽署FTA是要看市場的機能是否足夠、有沒有商機利潤,與任何地區、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簽訂的雙方一定要將本身的市場平等的開方給對方,當然會對國內部份產業與就業者產生影響,反對者一再聲稱一但簽署「ECFA」就是「創造失業人口、衝擊產業」,如果再擴大與中國以外的國家簽署FTA豈不是擴大了「創造失業人口、衝擊產業」的層面嗎?此舉不是與反對者一向呼籲應盡速與中國以外的國家簽署FTA的主張相互矛盾?在全球經貿趨勢走向區域整合型態之際,誰能夠告訴我們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將何去何從呢?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在全球經貿走向區域化之際,台灣應有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意識,產業走得出去才能讓台灣有生機,推動ECFA的協商應該以「站在台灣看世界」取代「站在台灣看台灣」,近年來東亞自由貿易區逐漸成形,中國大陸、東協及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國韓國、日本等均積極與各國或區域簽訂FTA,倘若我國仍未能參與,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及優勢將大幅降低,不但將弱化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進而影響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更甚者,部分外商會將原設立在台灣的營運總部外移至其他國家,使台灣面臨邊緣化的危機增大;在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產品出口至中國將可享有免關稅的優惠,國內企業不必然要外移至對岸設廠,有利企業深耕台灣,更可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市場之優勢,擴大我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此外,有助台灣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及門戶,更有助於整體供應鏈根留台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也是美、日等國關注ECFA進展的重點之處;或許是不安與不信任帶來了一些質疑,對執政能力的不信任以及擔心執政者所代表的特定階層利益感到不安應該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面臨市場的開放勢必會有產業和就業人口受到影響,及陸資的投資、炒作泡沫化的疑慮,甚至影響就業工資的降低、貧富差距擴大等等現象;何況市場的開放所帶來的利益並不會自動溢出到各個角落雨露均霑,因此有學者開始擔心,當市場最大的獲利呈現出利益集中和內在產業勞動力的剝削結果產生的社會不安定,就像開放民營電廠縮減了台電的獲利,國家的收入流入財團而人民的工作卻未獲得保障,雖然,2009年12月8日行政院吳院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將要求因為簽署ECFA而受惠的產業,公開提出回饋社會的計畫,但是如何的落實,就看政府能不能規劃出足夠的機制將影響降至最小,將最大的利益分流到弱勢讓全民共享經濟成長的配套政策。

  在ECFA簽署的協商會議緊鑼密鼓展開之際,除了前述經濟、社會的問題之外,避免台灣經濟發展太過依賴中國,設立「警戒指標」的議題以及國家安全的問題都是政府應該全盤考量的參數,但是,如何消彌兩岸的疑慮和敵意以化解未來的障礙才是重大的工程,畢竟簽署的雙方在懷有互不信任的環境下,未來的執行有一定程度的困擾存在,相信中國主動撤除對準台灣的導彈消彌台灣人民的疑慮將是化解障礙最大的助力。

  兩岸兩會第五次江陳會談預備性磋商於2010年6月24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登場,會後的記者會宣佈了預備會議拍板定案的早收清單,大陸對台灣開放五百三十九項,包括茶葉、石斑魚等等,金額大約四千四百三十億台幣,而台灣對大陸則有兩百六十七項,金額大約九百一十五億元台幣,這項的宣示使兩岸經貿邁入了新的里程碑,作為兩岸兩會預定於6月28日至30日3天,在重慶舉行的第5次江陳會討論的內容,預計兩岸兩會屆時會按照磋商的結論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認為,台灣今年排名躍升,可歸因於台灣政府採取連串有利經貿發展的措施,尤其是兩岸正在洽簽的ECFA,不僅強化企業界的信心,更能使企業界受惠;的確,通過ECFA的簽定,一方面降低兩岸的政治風險;另一方面讓台灣創造出連結中國大陸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地位和角色。從區域政治與經濟的戰略而言,ECFA對台灣是正確且必要的,但是其戰術執行將會影響ECFA的成敗,尤其對台灣內部如何避免ECFA的利益集中在大財團與特定族群,讓ECFA的效益能夠雨露均霑,將會影響台灣民意對於ECFA與後續和其他國家訂定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