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同伴生命,培養兒童幸福感

關懷生命協會歐洲代表德國護理師 劉威良

  根據台北張老師中心近來發現,有「自己有自殺意念」的青少年,平均高達有 8、9 成之多。另有台北市與新竹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台北市學童有高達廿六點六三%的學生有自殺的念頭,超過新竹縣的十二點一八%甚多。看到台北市學齡 兒童有超過四分之一以上有自殺的意念,讓人心驚。我們的社會病了嗎?為何我們的孩子這麼小就想死?

  當一個孩童有自殺意念時,他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害怕權威,無法逃避,逼得無路可走,也可能僅是好奇。兒童對任何事都好奇,對死亡當然也會,甚至結 合少年時期向同儕炫耀的虛榮感。一個真實的憾事就曾這樣發生:友人的表弟十二歲時在這位友人家自殺身亡。沒有任何原因,只因為好奇。這位表弟當時是渡假到 這位友人家,他曾與友人當時十歲大的弟弟表示,他曾試過經歷接近死亡,用了哪些方式,感覺如何。在當時年僅十歲的小弟也是在他死亡後才透露,他曾對他說了 數次接近死亡的感受,那位表弟就在他數次嘗試接近死亡的經歷後,最後讓他不慎意外,真的死亡了。兒童與成人的發展完全不同,他們的世界是想像的,什麼都可能。他們可以把大象真的當老伯一樣,相信真的有虎姑婆還有聖誕老人。兒童表達情緒的方式,大多不會用說話來表達,他們不知害怕之詞是用來形容害怕,可是他們會用動物給他們的印象來投射,因此他們會常以動物來作為投射,例如在兒童的畫中,經常可看到他們把爸爸畫成一隻熊,把媽媽想像成一隻馬,而他是一隻飛翔的小鳥。看他們畫經常可以知道他們心中的感受以及家人對他的角色是什麼,藉由畫畫表達投射他們心裡的世界。

  人的發展階段中,有一個時期是擬人化時期,大約五到八歲的小孩在這個時期都會把什麼東西都當成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樣有感情。兒童精神科醫師也發 現,兒童在此時期會拿身邊的動物當他的同伴來看待。成人在語言思考成熟後,會用語言表達,卻也漸漸無法再重回兒童的感官世界用感官去瞭解他們。在我們生活 的周遭中,與兒童感官世界最近的,其實不是身為人類的成人,而是非人類的動物。因為牠們與兒童一樣不會語言,純粹用動物的本性在生活,因此牠可以知道牠的 小同伴的心情語言,兒童與動物的溝通是無障礙,純粹來自天性自然。藉由這一點,在做許多兒童心理治療時,動物就成了很重要的橋樑。兒童對動物沒有懼怕,也 因此動物容易獲得兒童的信任,對兒童來說貓狗和人是同等的價值,貓狗是他們的朋友,傷害牠們,就是傷害他們的夥伴。牠對他的友誼與相知是我們成人完全無法理解的。兒童對成人世界的語言未能掌握,兒童對心理治療師也就很難建立信任的基礎,因此很難由談話中去治療小病人。但許多兒童心理治療師卻可從兒童與動物的相處中,得知他的問題所在,藉由他對牠無懼的表達而瞭解病童的問題。因此在國外近年發展以動物做兒童心理治療或矯正兒童行為的輔助治療。

  我們台灣社會,兒童從初生到長大的同伴,同伴動物不是被成人物化成玩具就是被人當成垃圾。他們的心目中的好朋友,很難維持他與牠的友誼。小朋友不 懂,為什麼在街頭垂頭喪氣有皮膚病的可憐狗狗,不能去幫他們。有時還看到人家用鐵絲吊牠們,用狠狠的方式甩牠們,成人聽到狗朋友的尖叫怎麼都覺得沒事?還 說那是應該的,爸爸大聲咒罵狗,到底牠們有什麼錯?老師說,朋友要互相幫助,但他們不能理解狗狗在家門口的尖聲嘶號,怎麼成人都不幫忙。貓兒也是,常常被 詛咒,被無故踢打,只因為牠們在晚上叫,偶而兒童看到貓狗沒得吃,給牠們餵一點牛奶就被媽媽兇,嚇得小朋友膽顫心驚。他們的愛護同伴的感情常在那一聲責罵中嚴重挫傷。在表面上成人沒有用暴力打小孩,但是社會對動物痛苦的漠視與暴力,已深深地對兒童的情緒造成嚴重傷害,對兒童而言,他們的生活就如同生活在希 特勒的大屠殺中,他們眼見一個個好夥伴被害卻無力幫忙,他們會不沮喪嗎?

  一個對動物受苦視而不見的無情社會,兒童是不會幸福的,因為他們有太多對同伴的沮喪,是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卻真實存在的。如果當有一天他們學到 生,學到死時,知道沮喪的痛苦有結束的時候,他們掌握語言後,輕易地就說出結束痛苦的話來,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成人活在語言思緒中,完全弄不清兒童憂鬱在 哪,成人的麻木不仁,已無形中殘害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