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競爭力

優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 謝呈釀
  國家強不強盛,取決經濟優勢以及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強不強盛,取決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面對產業創新以及管理升級的問題,而創新及升級取決於「人」。

  台灣所面對的強敵,不是對岸的中國大陸,不是世界各國,而是台灣自己。台灣長久以來所倡導的自由民主以及效仿西方的教育、制度等,雖然表面上帶給台灣自由民主的空間以及生活自由,卻也因為效仿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不周延的沿革改變,或因為一昧玩味於統獨之政治立場間,對於中國文化之摒棄、倫理循規思想之不重視,教導出了新一代的「人」。這些產物(人)遞減了台灣應有的競爭力。

現今國家所應擔負的角色,是如何再次建立台灣人民的競爭力。

一、 教育:在沒有認清自己實力之前,不會有自省的機會!因此,我主張,有條件、有門檻地做出配套措施,依照特定比例開放高級陸勞、陸生。此舉並非單純為了學校招生業績著想,或國內企業報酬率著想,而是讓這些對岸的高級知識份子以其優越的勞動力、積極度、高報酬率(低薪高企圖心)的表現,率先對社會產生衝擊。越是晚做這項決策,台灣的競爭力就會因為閉門造車、自得意滿而大大落後世界各國。此非統獨問題,而是在一昧的封鎖下,喪失了自覺的機會,沒有自覺,就不會有改善的動力。就如同當初國家對汽車產業的保護,卻沒有給汽車產業技術的引進資源、品牌建立。使得台灣的汽車產業大大落後韓國、日本20到30年,目前國內所創造出來且於今年進攻亞洲各國的汽車品牌,更是大部分依靠私人企業主的企圖心以及不斷累積的競爭力才努力出來的成果。

二、 企業輔導以及輔助:政府不該再消極的提出預算讓企業申請經濟部工業局所提供的產業輔導基金,如SBIR、技術處、中小企業處等。長久的制度已經形成某些企業懂得如何經由找人寫計畫書,檢討書,甚至漂亮的數據展現,伸手跟國家拿錢。錢何處去,對於國家社會的貢獻度有多大,沒有一定的標準省定。而真正有心要於短期內提升競爭力以及升級管理的企業,卻為了一點點的補助金額,必須經過1~2年繁瑣的報告,緩不濟急的建議、流於形式的審核給延誤投資的時間、管理的步調。政府的企業輔導應該轉為積極介入,遴選真正夠格的企業以挹注必要的資金。而企業的遴選不該單純著重於光電業,必須橫跨煉鋼、航太科技、造船、傳統精密工業(以智慧財產創新者為主)等,國家之母之產業,遴選出可造之才(企業),以菁英拔擢之姿,推動國家品牌或獨創技術。切忌由政府提出資金並消極地讓人人有獎,那就非所謂的菁英拔擢,而不過是淪喪為鞏固選票之舉罷了。

三、 文化、媒體的提升:目前的世界已經不是單純一國歸一國的區隔文化、經濟。是資訊通達的地球村時代,反觀我國的媒體以及新聞報導,國際經濟局勢,國際重大事件、決策等,每節的播報時間不到10%。如此的一個媒體傳播環境,要如何創造具有國際觀、通達觀的台灣人民?台灣人民真正了解ECFA真意的,究竟有多少?在媒體小格局煽動性的播報下,有多少%的人民了解除了統獨立場外的經濟價值?在過去的10~12年間,媒體不斷放送光電企業所包裝的光鮮亮麗的成績,導致民進黨政府時代以一昧地挹注在其實是以勞工密集為基礎的光電產業上,造成光電業於4年前由於勞動成本大舉出走,其餘國家重工業因為被長久的忽視、招不到人才、得不到國家配注的資源,逐漸沒落。殊不知,各種工業中的技術以及Know-How,更是無法隨意被取代的。因此,我們應該學習日本,除了光電產業外,國家注重並且要求媒體播報重工業之用心。例如日本的IHI、KHI(川崎重工)、MHI(三菱重工)...等,除了有博物館供教學參觀,國家單獨技術支援、還定期被邀訪播報製造勞斯萊斯、空中巴士、波音、各種飛機、戰艦、運輪等消息。在這些工業或傳統工業裡工作的日本年輕人,比例相當之高,並且都相當的驕傲。

  以上,為我個人的三點基本建言,台灣要進步,必須要調質- 調整體質。人的體質、企業的體質、最重要的是國家的體質。國家就是企業以及人民的火車頭,如果沒有由火車頭帶領著正確的方向行駛,目的地又怎能是豐碩而甜美的?請先幫助人民認清弱點、認清經濟的弱點何在?才可能有改善的空間跟動力,政府再亦步亦趨地創造正確的環境以及給予正確對象應有的資源,整個社會才有可能一同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