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地球 從自我做起

中山科學研究院/技正 魏仲宏
  

  自1750年工業革命以後,人類運用天然資源呈現等比速度的攀升,加上科技、醫學的發達,過度的開發、破壞,人口也不斷增加,致使地球自我修護的能力,再也趕不上人類的索求。愛護地球便成當今最重要的課題。我們都是地球人、世界公民,呵護地球,人人有責,自愛、愛地球,這是地球人的本分事。所以,要使地球永續生存及天然資源能夠被善加利用而不破壞環境,就要澈底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減耗能源耗竭的速率,使生命與資源能夠循環不已。

  印度13歲小女孩斯塔瓦於聯合國氣候大會向全球領袖發表地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狂風、暴雨、森林野火、乾旱、酷寒、熱浪、地震、海嘯、極地、火山爆發,在每一個地方出現,環保的思維成為生活的方式,是人與人相處的態度,也是對待大地環境的一種行動。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是可以讓地球環境得以永續。首先,養成平時隨手關電省能源之習慣,台灣有百分之九十電力來自石化原料,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高居於全世界前三名,平常休息時電腦關機,冷氣溫度設定調高一度,拔除不必要之插頭,除可節省電能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無形中也替自己省下不少荷包。

  其次,水是生命必需的要素之一,雖然可以藉由大自然循環再生,但卻因人類的破壞及污染,造成該下雨的地方不下雨,不該下雨的地方卻成水患。水,因此逐漸成為有價資源,在台灣因水價低廉,很多人養成浪費無度的偏差用水習慣,但要養成重複使用水資源的習慣並不難,例如:以淋浴代替盆浴,儲留洗澡水用來擦地板、洗車、沖馬桶等;洗米洗菜的水用來澆花,以及隨手關水龍頭,就能很容易地將每滴水發揮最大效益。第三,做好資源分類回收,生態專家指出,只要回收一公噸的紙,就能節約十七棵樹、兩桶油,足以供應一戶人家五個月所需的電力,或減少二十五公斤的空氣污染。另外,減少百分之十的垃圾,就能減少四百五十四公斤的二氧化碳。所以,做好資源回收,除可減碳,所得的回收金積少成多,也可以成為生活另一項支出運用。

  地球只有一個,不好好愛護地球,它是會生氣的,短春、短秋、長夏、長冬,或許這是未來的四季。氣候的力量超越了戰爭,「節能減碳」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實踐要務,相信大家都不願只靠螢幕欣賞四季的變化,只憑網路聯繫感情。所以,現在開始為地球、為後代子孫們,在生活上做些小小的改變,一定可以為未來儲備更多的資源,讓世界的美好永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