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在維護人權,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Taipei Municipal Beitou Junior High SchoolPrincipal 俞玲琍
  本人畢業於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40學分班結業,2005年起擔任臺北市北投國中第13任校長。適逢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乃提筆為文,分享個人心得,並祝大會順利成功。

* 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
* 凡人皆有受教育的機會~有教無類
* 因應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育~因材施教
* 符合人性需求,追求高品質之教育~精緻教育

有教無類

  我在1978年進入大安國中啟智班任教,那時候各國中都設有啟智班,專門收學校裏智能有障礙的孩子,一個班差不多有8到10位學生。七年的時間我教得很愉快,這些純真的孩子真是天使,他們的父母是最偉大的,能夠陪伴這些孩子成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身為老師不能去選擇「只教好學生」,老師如果能夠把學生的潛能開發出來,不管他是聰明也好、愚昧也好,都應該要一視同仁,都要找出不同的方法去啟發他。以前早年有所謂的放牛班,把不讀書、程度很差的孩子集中一班,放牛班的孩子真的不能唸書嗎?真的沒有別的出路嗎?有人也許認為反正你不會唸、學的不好,就沒有教的很多,而很自然關心就不夠,事實上這些孩子更需要去做其他的潛能開發,比如職業技能的部分,或是讓他找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然後鼓勵他在這些領域「放手一搏」!相信他們一定能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台灣首富郭台銘不正是如此。

  「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精神,聽起來很平凡,但實際去做確不是那麼容易。給孩子不同的舞台,讓他們都得到掌聲,不同才華的孩子,以不同的方法來啟發他、開展他的潛能,誰說教育不是藝術工作?其實,不論學生好壞,只要他有進步,都是老師最大的成就。

愛與榜樣

  愛就是教育者要有愛心與奉獻,榜樣就是身教及言教,老師要做學生的榜樣、學生的偶像。老師每天跟學生相處,一言一行及穿著、態度,對學生都有影響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從老師處理事情的方法、教學的態度、說話的語氣,學生都在看、也都在學,學生來學校除了學習知識之外也必須要學習待人處事,而待人處事不是說教,是要身體力行的。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大部分是他的言行,如老師教學很認真,很關心學生,常苦口婆心規勸學生,而不是唸完了就教完了,大家自習,或老師浪費很多時間在罵人,也許老師有很多理由,如學生表現不好,考的不好,但留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不好。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愛心與奉獻的精神,而且要用對方法。

校長與老師的相處

  校長與老師是不該有距離的,老師是教育的第一線,像我很關心老師,很喜歡跟老師互動,老師如有教學或班級經營上的問題,隨時可找校長討論,校長是老師的後盾,這樣老師在教學上就比較不會有挫折。在過去,校長跟老師是有距離的,給人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其實那是沒有必要的。老師也不應把校長當做長官,校長與老師都是教育工作者,只是角色扮演不同,團結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有個老師找我在段考完為班上進步學生頒獎,獎品就只是一隻原子筆,但是就是因為老師的用心,讓學生從學校大家長手上領到獎品,這對於學生有非常大的鼓勵作用,而我也趁機對班上同學鼓勵跟拉近師生關係,就這樣一隻原子筆讓校長、老師、學生的互動非常成功的結合起來。

  最後我想跟教育夥伴們互勉,讓我們以永不止息的熱誠,啟發孩子,不放棄任何鼓勵孩子向上、向善的機會。謹以個人辦學理念與大家分享,相信有你我的努力,教育工作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