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品運動,培育優質公民

高雄市中山工商推動品德教育的經驗

中山工商校長 陳國清

一、前言

  傳統儒家思想中的「教子之道,貴之以德」不僅闡述了「要先成人,方能成才」的理念 ,更將「德」視為成人之本。現今教育目標亦 以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為宗旨,故自古至今品德教育均為我國教育之首要課題, 然而 2003 年天下雜誌的調查卻發現,超過七成八的家長與教師都認為現在中小學的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此 外,教育部 (2004)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也提及校園中,過度強調升學主義 ,重視理工科學的實用性,而輕忽人文素養涵泳的結果, 使五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不易落實,再加上學校、家庭與社會等德育功能日漸式微,導致青少年道德價值混淆、偏差行為日益惡化。

  本校為一所位處高雄縣鄉下地區的私立高職, 每年約有三千位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成為社會基層工作人員,如果我們能協助其品格與良好德行的發展,使其在學校就接受各種良善事物的涵泳,那麼這三千人就是三千顆良善的種子,不僅能提升其正面的生活態度, 使其成為善良、慈愛的人,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帶來更多的快樂,更能自然而然地影響周遭的人,提供社會三千份正向影響的力量 。

  由此 感受到「現在不做,將來就會後悔」的使命感,故致力於在創新的課程及本校六和敬校園文化的薰陶中,找回孩子善的根性,並與周遭的人、事、物締結和諧的關係;將各種道德的價值,內化為個人價值的一部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雖然在目前的大環境中,要達成這樣的理想是一條極漫長的道路,然教育部於日前提出的「台灣有品運動」正好給了長久以來有心努力但快被功利淹沒的團體,打了一劑強心針!以下針對本校多年來,在以培育優質公民為目標的品德教育上的作法,進行簡要之說明。

二、培育內涵

  本校自改制以來即以培育「一流人才」為教育理念,所謂「一流」是指在品德、態度、技能與體能上均能平衡發展並有卓越的表現時,自然成為「德才兼備」之人。技能與體能上的卓越表現,可以藉助量化的目標來訂立發展的內涵,然欲培育的良好品德與態度則透過全校師生的 共識凝聚,方能竟其功! 本校期望透過品德教育使學生不僅擁有 一流品德,還能涵泳其對人文的關懷、開拓多元視野 以及與自然締結和諧關係的能力,以成為優質的現代公民。

(一)擁有一流品德   透過課程的引導與活動的體驗、實踐, 建立正確價值觀, 引發良善之心,使學生心性品德產生良好的改變, 擁有與人和好及謙卑進取的工作態度,具有適應未來生活之能力 , 成為言行合一之青年。

(二)涵泳人文關懷   現代年輕人的人生觀和上一代長輩之間有大幅的差異。多數人認為目前的社會雖然物質生活大幅提升,但是許多其他層面的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這些問題包括社會的沉淪、物質與精神失衡,其根源可歸因於人生價值的模糊與扭曲,使得現在的年輕人成為羅家倫書中所描述醉生夢死、虛度一生的「糊塗蟲」。而現今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中「重理工,輕人文」的社會價值取向,似乎正助長這種糊塗蟲的生活模式, 人文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社會與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

(三)開拓多元視野   面對全球化競爭,專業能力與宏觀視野的培育同等重要, 唯有更加開拓多元視野、增進學生的創造力與洞見,才有可能增進競爭力 !因此, 藉「閱讀」 提供孩子真切而透徹的間接體驗到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生活經驗,讓孩子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得到省思機會,同時也讓孩子對書中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物產生認同並得到宣洩內心情緒的機會,它也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練習以不同的立場替別人設想,以及體認到現實人生中各種不完美的課題; 透過「國際化」推展國際合作與互動,增進學 生適應多元文化生活及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強化國際視野與競爭力, 並體驗多元文化的豐富性與差異性,開拓學習視野,培養未來世界公民的素養。

(四)發展永續校園    1992 年在里約召開的世界地球環境高峰會議中所發表的「永續發展」宣言、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大導演盧貝松執導拍攝的紀錄電影「拯救地球」等,都是因為感受到科技文明在生態環境上所造成累積性破壞的反思。這種無時無刻對自然生態環境所進行的改造和征服,與長久以來人們將自己從自然中抽離的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透過綠色校園環境的營造、環保節能體驗活動, 提供學生直接接觸自然的經驗 , 與自然環境締結和諧的關係。

三、實施方式

  品德與態度需要透過 啟發思辨 ( Explanation 闡釋澄清核心價值與價值之衝突與整合)、激勵感動 ( Exhortation 運用各項體驗教學活動促使其認同核心價值)、典範學習 ( Example 透過核心價值典範人物故事學習核心價值)、服務學習 ( Experience 以具體行動實踐核心價值)及環境形塑 ( Environment 建立具核心價值之校園景觀、制度及環境)等多元學習方法,才能提升在認知、情意及行為改變上的深度及廣度(教育部, 2009 )。

(一)在擁有一流品德方面 1. 開設「品德教育」校定必修課程

( 1 ) 成立課程編審小組,擬定品德教育教材課程綱要,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淑美教授指導並參與審查。

( 2 ) 開設校定必修四學分課程。

2. 具體活動的體驗與實踐

( 1 )「三代同歡」敬老慈愛活動

( 2 )「迷你飢餓」體驗活動

( 3 )「愛要大聲說出來」孝親感恩

( 4 )其他

(二)在涵泳人文關懷方面 1. 邀請表演藝術團體演出

( 1 )明華園歌仔戲

( 2 )優人神鼓

( 3 )屏風表演班

( 4 )雲門舞集校園演出

( 5 )台灣戲劇表演家劇團

( 6 )美國克雷頓演藝學院

2. 辦理紀錄片影展

( 1 )「生命禮讚」影展 ~ 與導演對談

( 2 )「看見」影展

3. 展出校園攝影作品

( 1 )教師攝影展

( 2 )攝影作品定點展出

( 3 )林景星荷花生命系列攝影展

4. 文史館藝文展覽(書畫、金石、雕塑等)

(三)在開拓多元視野方面 1. 發起教職員生讀書會,鼓勵閱讀

2. 辦理校內國際文化季活動, 培養包容尊重

3. 辦理國際學生交流,開拓學習視野

( 1 )日本穴吹學園 蒞校參訪

( 2 )美國中學學生蒞校短期學習

4. 學生參與住宿家庭服務

(四)在重視與自然連結方面 1. 近 十甲 校區種植近六千株樹木

2. 全校師生親手植栽樹木,接近自然

3. 推動垃圾減量

4. 廢電池回收

5. 辦理「面對全球暖化我能做些什麼?」講座

6. 停水停電大體驗

7. 教師自主成立「百事可」人文自然腳踏車隊

四、實施成效

  品德教育究竟能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正向影響與改變?品德教育是一種心性潛移默化的過程,多年來品德教育的實施後,在生活與學習中觀察孩子的心性品德,可以發現產生了良善的變化,也啟發了其內心的善根。例如平常出口成「髒」的學生漸漸不再口出穢言、在應對進退中能表現出尊重與禮貌的態度、迷途學壞的孩子知道悔改走上正途、也能主動對人付出關懷 …… ,這些小小的改變,都令人感到欣慰,而繼續堅持下去。

以下歸納出下列四點本校推動品德教育之成效:

(一)影響學生心性品德,產生良好的改變   17 世紀末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說「 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白紙上會畫出什麼樣的圖案或色彩,端視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身邊大人、社會風氣如何的影響。在我們身邊不乏聽聞青少年階段孩子變壞學壞的例子,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可能沒有機會接觸良善的力量來影響他的心性發展,也可能接觸了錯誤的價值觀卻無人引導他走回正途。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開始學習獨立、開始嘗試擁有自己的主見,更需要透過教育給予他在人生學習路上正確的引導。

  然而高中階段的教育,普遍強調知識的傳授,卻鮮少引導孩子「做人」比如何「會讀書」是更為重要的。在這青少年心性品格定性的關鍵期,我們希望透過品德教育課程,在孩子心性的成長上為他打好正確穩固的基礎,未來擁有面對人生種種挑戰的智慧。

(二)引發學生良善之心,化為具體善行    除了課堂中可以觀察學生品行行為產生良善的改變外,我們也從學生自發地參與關懷的行動,感受到學生的善念化為實際的善行。學生在這些實踐善行活動中,更加體認與肯定關懷、接納、犧牲、奉獻 …… 等美德的價值,甚至學會惜福與感恩的人生態度。我們深信,一個孩子若懂得感恩與惜福,其人生價值與處世態度將不致有太大的偏差;而感恩與惜福的價值理念也將帶動學生心性品德發展更趨向良善與正念。

(三)提升親子之間親密互動,改善親子關係   品德教育課程中感恩、關懷等單元,設計相關實踐活動(例如:觀功念恩),讓同學有機會實際體察父母平日為他們的付出。並且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不僅學習從習以為常的關心照顧中體會到父母的愛,甚至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管教背後那份「愛之深,責之切」的苦心。從感恩的角度看待父母為他做的一切,漸漸地親子之間多了份體諒與了解,化解了誤會衝突,能夠表達彼此之間的愛與交流,增進彼此間親密的情感。

(四)改善班級人際關係,增進班級和樂相處氣氛    品德教育課程十分著重「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等關係的聯結。學生從課程中體認人際關係重要性,並學習「謙卑」、「關懷」、「平等尊重」、「同理」、「互助合作」 …… 等人際和諧之重要概念,有助於其發展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進而增進班級和樂氣氛。經由品德教育課程,學生比較懂得在人際中自我反省,這即是化解人際衝突的第一步。甚至班上人際互動狀況若出現問題,可適時透過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和適切地面對與解決。

五、結語

  多年以後,在孩子生命裡、決定他是否快樂幸福的,可能不是英文、數學或電腦,而是在起起伏伏的人生後,能否依舊自信、樂觀,能否 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 。

  雖然「品徳教育」就如同美國歷史學家 Henry Adams 說:「永遠不會知道這影響力遠至何處?」,然而藉著示範、鼓勵、與孩子真誠的對話,在加上 教育部所推動包含「品德」、「藝術」、「閱讀」及「環境」四項主軸計畫的「台灣有品運動」, 確實可以喚醒其沉睡在心中的善根!我們希冀從孩子個人改變開始,培養其具深度生活的經驗與能力,懂得如何自處、快樂生活,並逐步將「善與愛」的力量散播給周圍的人 ,達到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成為品德、品質及品味兼具的現代優質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