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差異性的觀點淺談文化藝術的尊重

台中縣大里市大元國小 輔導主任 曾仰賢

摘要

   對於人類的文化藝術發展,從不同的國域、族群、性別、年齡、社會階層,在歷史與真實世界裡,經常隱含著不公平的對待、論述。也經常耳聞所謂「文化霸權」凌駕在地文化主體性的情感;當物質文明與網路科技的日益進步,人類內在情感捍衛權益的心聲,更應該適時理出一個平衡性的觀點,而差異性的闡述,是能夠讓人們學習探討發現彼此獨特性存在的價值體系,延伸為學習彼此「尊重」的核心概念。本文試著從多元文化的理念,論述「差異」性觀點,表達對台灣文化藝術應有兼容並蓄的「包容與尊重」之權利關係。

壹、 前言

   隨著科技文明的物質文化富裕,網路科技與資訊媒體發達等時空條件因素的變遷,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得迎接全球化的時代來臨,也因為這個改變,讓我們看到更多元文化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讓我們得真實的面對、思考與體會到地球村的趨勢發展。

   在這個時代下,人們得更關注於族群、年齡、社會階層、性別所產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律平等的議題。因為每一個時代或環境所激盪發生的情事,都是一段真實存在的記錄、是一段值得記憶與肯定的情感。文化藝術的發展是不會有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與未開發國家的差別等級的尊卑觀感。社會的文化現象,更不該發生經濟富裕繁榮景象後的社會階層化、性別意識、年齡勞動價值的區隔。文化的形成是一種累積的關係發展,累積的條件因素來自於每一個階層化的人,他們感同身受於文化是出自於內在情感的發酵,因此那是真誠的歷程,在文化形塑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這份影響是交融每一個文化的激變的良性互動而非侵略性,因此我們曾經聽說一種文化霸權的關係,一種文化尊卑的地位階層。

   但真實的世界在二十世紀末以前,是一份深藏著文化歧視的隱憂,這份隱憂意涵著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開始,這份隱憂也潛藏著族群文化的尊卑,這份隱憂更讓社會階層與性別仍有許多偏見。當我們在「貧民百萬富翁」電影中看到宗教信仰與族群文化的流血事件,我們更看到社會階層化地位與身份的歧視,玩弄百萬觀眾的正義感。這些都因為我們開始省視,透過文化藝術電影的媒介,激發在這個媒體影像傳播迅速的世代裡,每一個人都可以受到尊重與獨立批判思考的權利。而這份權力來自平等的關係、尊重的關係,也是世界性的文化權利平權觀念建立的開始。

   文化藝術的發生往往是交織著各族群、社會階層、年齡、性別意識的情感,這一切的產生不會有尊榮與低俗的觀點。但過往的歷史記載與知識體系的論述,總有著東西方或族群權勢關係連結之價值體系的形成,容易有了從自我優越性的意識到鄙視其他族群、性別、年齡的情事。過去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思維,會認為其他族群為蠻夷之邦的文化歧視,進步繁榮的世界會鄙視生活水平落後的國家,不同膚色種族的文化優越感會視其他族群的文化祭典儀式,是一種野蠻與不文明的文化。

   隨著人類的文化發展,我們逐漸意識到學習「尊重」,這份尊重的情感來自更多人的響應、號召與論述,因為文化、藝術的經典,是肯定每一個族群、社會階層、性別的差異性。

貳、 差異性的觀點學習尊重

   從差異性的觀點中,我們學會瞭解文化藝術的獨特性與包容性的關係發展,近幾年來我們經常可以在政治性的場合聽到有人高喊著台灣的主體性意識,同時我們更欣慰著有一群身負使命的學者專家,更大聲疾呼台灣文化意識的認同與主體性的論述。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族群融合的國家,同時也在歷史的洪流中,隨時都在學習如何包容各種文化激盪所產生的火花,各種文化衝擊後所形成的兼容並蓄的情感。因此,不管是來自先民的拓墾篳路藍縷,或是其他族群文化在台灣的那一段記載,台灣的文化正在學習如何更懂得從「差異」性的存在關係。

   當台灣的文化藝術的發展,逐漸看得到原住民文化的儀式祭典,電影中海角七號對排灣族的琉璃珠工藝的象徵意涵的闡述,獲得群眾極大迴響的拜訪原住民工藝家,正是顯示出這波大眾文化熱潮的走向不僅是流行也是尋找一份對其他文化差異的肯定認同。當我們發現族群文化中,學習理解差異性內涵中的獨特性情感尊重與體驗時,這就是文化認同與包容的平權關係象徵。當我們也看得到客家戲劇在專屬電台或廣播節目中發聲時,就如同和每一年的梧桐花祭活動吸引著許許多多民眾正熱情的參與一般,顯見族群文化差異性的關係是正邁向實踐多元文化平等意識覺醒;當電視劇中「忠貞二村」眷村裡的文化描述著隨國民政府來台灣的新一代移民的情感時,勾起的記憶與歲月流逝,省思的是給新一代的台灣人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裡,學習如何對待這個環境、這塊土地、這份人與人的關係的一種「相互尊重」,而這種關係的延續正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對「文化認同」的情感,是人類的權益也是呼籲。不受政治立場、社會階層、性別偏見、族群、經濟體系等影響。

   台灣在這二十一世紀初,對新一代移民的家庭,不再是書文、語言同種的現象之際,顯然跨越了國界的關係正在浮現,這個關係讓我們得更深切體認到「新移民」的文化型態正在產生,彼此的差異性應是受到尊重與保障。近幾年來聯合國/NGO台灣世界公民總會發聲倡議人權的基本權益捍衛,筆者認為學習從尊重在地文化所發展的「文化精神內涵與資源設施」的差異性觀點,才能找回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所發生的情事。有關人類文化活動的情事,在歷史記載的洪流中,顯而易見的是一種彼此「愛與關懷」人權權益;當然要學會這個地球村來臨之際,就得學習理解「差異性」觀點認同的共識。 參、 結語

   人生而平等的呼籲,是眾所皆知,但文化藝術的無尊卑的平等意識觀念,隨著網路科技進步與人類文明思維的轉變,極速散播與尋求社群認同關係,是無限於時間與空間的蔓延,也正是人類文明發展正如大海廣納百川,人類的基本公民權益不再僅是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的,更是一份來自內心感動與認同的尊重。

   我們從差異性的觀點中,理解了更多元的尊重與關懷,我們從差異性的內涵學會肯定彼此的差異性與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