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交易資訊透明與人權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江穎慧

  住宅是「食、衣、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之一,若,本需求未獲滿足,如何 稱得上是符合人權的社會?近年由於台北都會地區房價高漲,造成中低收入及受 薪階級買不起房子,此現象已成為台灣十大民怨之首。在多數民眾已認知台北都會區房價過高不合理,為何大家還是想購屋?並期待價格繼續上漲? 從行為經濟學之原賦效果(endowment effect)觀點,一樣物品對一個人的 價值和他是否擁有此樣物品有關;如果我們問現在擁屋者最少要多少錢才願意賣,所得到的數字將顯著高於他們購買同樣房屋願意付的最高價錢。因此,當愈多人進入市場購屋,房價會持續被墊高,大家都不願意成為賠錢的傻瓜。

  若從基本面觀之,民眾實質所得減少,將導致房價負擔能力下降,在資產價 格長期不會背離基本面的前提下,房價實沒有一枝獨秀只漲不跌的理由。如何讓 民眾瞭解房價其實是有漲有跌、非只漲不跌,可從「住宅交易資訊透明化」著手。 目前有關住宅交易的相關報導,充斥著每日的媒體新聞,但報導內容多為置入性 行銷或報喜不報憂,對於民眾欲瞭解住宅市場的供需變化,仍缺乏官方可靠數據 及實際成交價格資訊。

  由於目前住宅資訊不透明,民眾透過媒體解讀的訊息,偏向房價一直上漲的 結論,但是否有成交卻不得而知?如果政府能提供實際交易價格和成交量,民眾 將可發現高價住宅只是小眾市場,而非整體市場全貌,則可誘導民眾不去追逐不 合理的高價。當房價一直上升、泡沫越大、風險越高,此時進場購屋者未來可能 需面對長期房價下跌的低迷時期,成為背著沈重負擔的屋奴。為建立更符合人權 的台灣社會,建議應積極落實住宅交易資訊透明化的各項措施方案,避免民眾成 為市場上最後一隻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