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起步,溫暖向陽

北投國中校長 俞玲琍
  記得94年八月一日,我甫交接校長一職,為了能快速的認識同仁、老師及同學,隔天一大早,我便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的來臨,同時也迎接自己「第一天完全的校長生活」。來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同仁、陌生的學生,我主動的問好,他們也回以我淺淺的一笑,抑或嘴角微微牽動,清晰的說聲:「校長好。」

  在來來往往的學生當中,不乏溫和有禮的學生,他們踩著輕快的步伐,精神奕奕的來往學校與家庭之間,只要看到值勤老師或是義工媽媽,總是很親切的道聲早、問聲好。這樣有禮貌的招呼,往往讓值勤老師和義工家長,精神為之一振,即使在寒流來襲的清早,依然溫暖在其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兄弟,他們外表十分相似,起初我以為是雙胞胎,後來才知道是一對分別就讀九年級與八年級的兄弟。在人群中,他們看起來並未特別耀眼,但每當他們要過馬路時,總會大聲的喊著:「校長早!」,也對著導護家長及老師親切的問好。我觀察到這兩個孩子在通往學校的上坡道路,總踩著比別人緩慢的步伐,後來從別的老師那裡得知,這兩兄弟是資源班學生,我非常的感動,心裡深深的相信,他們的家長必定是非常重視子女的生活品格教育的。直至今天,只要我站在十字路口,弟弟仍會隔著馬路大聲的叫喊:「校長好!」。某日,在北投捷運站,有位身穿便服的大孩子大聲向我問好,仔細一看,原來是哥哥,今年已順利就讀五專,但兄弟倆仍一如往昔的笑臉迎人,其生活教育之堅實令人動容。

  或許有人覺得,道早問好只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我卻認為這正是良好家庭教育的表徵。真正高尚的品德,是植基於良好的習慣。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做為根基,是不可能成長為高尚品德的。因為懂得感恩、心中向陽、對任何人都能溫暖以對,這樣的親切有禮,正是良好品德的展現。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面向廿一世紀研討會」,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會是廿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重要得多。」日本的教改報告書也指出:「能否培養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廿一世紀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和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

  良好品德的養成,並不同於書本知識的累積。學科知識可以透過熟讀課本和理解認知來達到教學的目的,然而品德行為的表現,卻是除了認知以外,更需在生活中實踐的行為。品德教育課程強調多元整合,從體驗著手、落實生活,並培養道德實踐能力。這些行為的觀念與實踐,並不能只透過課程和課本來教導,而必須透過身教、言教、境教、隨時教育、機會教育來薰陶。老師最重要的是給予學生典範的學習,引領學生生活的教育,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老師要當學生的典範,在生活品格、價值教育中扮演人師。

  品德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影響孩子一生的價值觀和品格。孩子更像一面鏡子,反射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若不能成為孩子生命和品格教育的苗圃,無論老師如何努力灌溉,花草就是無法根深蒂固。家庭原是人生最重要的堡壘,是建造人格心靈的泉源,然而在社會日益功利的壓力下,功能逐漸被破壞,教養的功能也愈來愈弱,幾乎只殘存經濟功能了。

  我深深感到學校必當肩起品格教育的重任。透過第一線的師生接觸,利用課程內的隨機教學,配合學校的行政規劃,傳承各項體驗活動,結合校內外資源,以凝聚共識。如:發行以溫暖故事為主題的小篇幅週、月刊、利用朝會表揚有善行的學生、推行童軍日行一善榮譽獎、邀請社會德高望重的人士蒞校演講等,或利用非正式課程,將品德意識紮根入學生的心中。同時在教學方面,鼓勵老師提出融入各領域的相關教案,利用領域共同不排課時間,做教案的實施心得分享,建立資料庫,讓資源與全體教師共享等。品德教育絕非一朝一夕形成、也絕非只存在於學校中之事,應結合各種資源,推動相關親職教育,與家長會的資源做有效結合,才能提升家長在品德教育方面的能力與概念。

  品德教育不是口號、也不是樣板,而是一種必須和學生生活結合、時時提醒學生的全方位教育。端賴老師與家長的互相配合,時時用心、抓住生活當中的任何小機會、社會上的任何小事件,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態度。有了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態度,品德教育自然成之。

  學生時代童子軍的一項守則叫我記憶深刻,這守則很簡單,就是:日行一善。所謂「日行一善」聽起來似乎陳義頗高,但是換個角度想:「今天我看到走廊有垃圾,幫忙撿起。」「今天我在車上讓位給老人家。」「今天某某某成績沒考好而難過,我給他支持與安慰」這些都是善事,而且十分溫馨。這也正是國中年紀的孩子們,最容易實踐、也最容易帶給周圍朋友溫暖與光明的事情,我們應該鼓勵這方面的行為、培養學生這方面的人生態度。

  全國兩千三百萬人,如果每人一天能做一件小善事,那麼全國每天在各地,便有兩千三百萬份的溫暖、兩千三百萬份的陽光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劉備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正是這樣的精神嗎?鼓勵學生從小地方實踐,讓學校在品德教育上負起基本的責任,扮演堅實的一環,相信我們一定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向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