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環境,改變自己

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生 陳乃瑜
  環境之於我們,就像每天呼吸到的空氣一樣自然又鮮少察覺,它以極細膩又隱晦的方式滲透於每個人的生活,而每個人也相對以極細微又不加思索的方式在影響著它。這樣平靜無波的共存關係,緣起於亙古以前人類的出現,卻也正終結於現今世代人類的操弄。在環境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必需後,人類與生俱來的野心促使自己開始追求生活的便利性、沈迷物質的虛榮性,而使得原有共存關係漸漸變質。自然資源在各種方便人類生活、滿足人類物欲的產品與服務出現下,慢慢衰敗、耗盡,我們早已忘了彼時和環境共存共榮、互相尊重的初衷,在私心作崇下,一心一意只想享受當下的自在與快樂,刻意地忽視任何對環境造成的潛在風險,也短視地忽略為下一代留下可運用的寶貴資源。
  
  當然,我們可以大放厥辭地表示:「我現在過得好好的,為何要去擔心環境破壞這種抽象又遙不可及的問題?」然而,這問題真的是抽象又遙不可及嗎?倘若如此,那麼自然物種的快速滅絕、森林綠地的迅速消失、海平面的逐漸升高,又算什麼?如果這些現象還是太過遙遠,那麼請轉身環視週遭人事物、靜心感受相關的變化吧!氣候異常導致的大雨肆虐或乾旱不斷、土地濫墾造成的颱風土石流、公路開發帶來的走山效應,甚至是空氣污染迫使機車騎士戴上口罩,環境正無所不用其極地以各種跡象試圖提醒人類:是該放下腳步,做些改變了吧?脖子上的大餅總有一天會吃完,把頭埋在沙裡也閃避不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要等著挨餓或受傷至死,還是趕快尋找食物或起身逃離?要消極地自我欺騙、等待?滅或積極地面對問題、努力解決?答案其實一眼便立見高下。
  
  只是突然要開始關切平時漠不關心的議題,我們常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然而事實上,只要用心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從改善影響環境的不良習慣做起,就可以成為人心改革的推動者。要怎麼做?只消大體把握如下三大原則,就能清楚拿捏個人起居作息的分寸:
1. 適當需求:凡事但求適可為止,超過基本必要需求以外的欲望,都是間接助長企業繼續生產與開發更精密、更複雜的產品與服務,進而耗用、浪費更多環境資源。
2. 回收利用:儘可能重複使用、回收利用個人物品,只有在該物不堪使用、功能消失的狀況下,才考慮重新添購或另尋他法代替,例如出入攜帶環保餐具及環保袋,便能減少衛生筷、塑膠湯匙及塑膠袋這類環境消化不良產品的用量。
3. 節能省電:任何電器用品沒有使用之時,隨手關掉相關電源;同時,購買新電器用品時,選擇具備高能源效率者,由此避免任何不必要的能源浪費、間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緩和全球暖化現象惡化的速度。

  環境以其無比的包容與胸懷,再三給予人類時間和空間去自我反省,如果我們現在不即時把握、努力求變,等待環境失控反撲之時,我們終將是洪流無情沖刷下,一粒微不足道、甚至不足惋惜的小沙子。也許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力量渺小,無力作用於社會這個龐大的機器,但是,倘若每個人都作此想,錯誤便永遠存在、機會將永遠不會到來;換個角度思考,假設每個人都只要撥出一絲心力,做出一點點變化,那麼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它終會是一個可觀的正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