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茶園與生態關係之我見

泡茶師聯會前會長 李進德/  前坪林茶葉博物館館長 梁祥田

  地球是圓的,這大家都知道,但打破原有的思維來看,時間其實也是圓的,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到底現今的社會跟以前比起來,是進步;還是退步呢?其實很難認定。

  幾次進出中國雲南古茶區,看到他們從原始到現代,從古茶樹到台地式矮茶樹,從沒錢買農藥化肥,到現在普遍使用。因為中國人喝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雲南某些地方還保留了許多百年甚至千年的古茶樹,這些年來,人類把農業精緻化,追求以經濟考量的產量與效率,將現代科技帶入純樸的雲南,於是大面積的古樹茶被砍掉,為的是: 要木材、開路、接水、接電、改成台地式茶園...; 且這些工程都是很粗糙,幾乎沒考慮到山坡地水土保持的問題,加上老樹被砍,新植的矮茶樹,其抓地力及保水力都不足,還有茶園的除草劑問題造成表土流失,再再都造成了生態及環境無可彌補的缺口。    回歸原點來看,人類為了滿足源源不絕的慾望,只以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的姿態,對待同為地球一份子的其他大地生靈(包括:有機及無機的動物、植物、土地、礦產...), 恣意地去取用甚至破壞它(牠)們。說好聽是為了有所建設,但要有建設,就一定會有破壞,只要有變動,破壞就造成了。   這幾年來天災不斷,人們才開始去思考--原來天災的根源是人禍。於是已意識到的人們,開始想走復古路線,觀察大自然及老祖宗的智慧,盡量去找到與大自然共存的自然生態茶園,像雲南就有幾個自然生態的古樹茶區。    方法有:不用除草劑、肥料及農藥,有的是不除草,而放養動物,讓動物去吃地上的雜草,留下草根避免表土流失,而動物的排泄物也能幫助土壤肥沃。有的是除草後再把草放在土地上,除可保持土壤的濕度外還能讓土地更肥沃,而不需另外添加人工肥料。且依照四季節令來採收,春、冬兩季病蟲害是最少的,並不需特別施灑農藥,這些都是師法自然,找到與大地共存的方法。

  以這樣種植出來的茶葉收量少,但茶湯的豐富、層次、活性都大大的提高了。這也才是我們要的,不是嗎?    建設如果一定要有破壞,選擇能復歸的方式降低破壞讓環境能永續成長與經營,且要追求一次的破壞後,要能造成永續的存在,這樣自然與經濟和諧共存,在不斷增加的世界人口中才有永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