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故鄉甜(2)-台中河川生態保護

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榮譽理事長 Feng-Long Huang (黃豐隆)
  沿續前一篇「水是故鄉甜(1)-台中水圳溯源」。
  
  為了探尋大台中溪圳紋理,幾年下來多次在大甲溪畔石岡水壩旁荒煙蔓草之間,找尋葫蘆墩圳不同年代的引水口。從大甲溪、葫蘆墩圳,沿著埤圳的渠道走過城鄉、田野小巷,順流而下巡視大地的樣貌,尤其是水圳兩岸的生態與自然景觀。

  大甲溪水從海拔3500多公尺的高山匯水成河,原本清澈無比的。從水流方向來看,下游污染源愈來愈多,不少圳水混濁不堪。一位筏子溪的釣客就說:「在筏子溪西屯水堀頭段,水質算是不錯的,溪底可以發現溪哥仔、吳郭魚與土虱仔,魚肉鮮嫩、少腥味,是餐桌上的美味,吃不完的還可分贈朋友。」另一位來自神岡鄉的釣客常在高鐵烏日站前、筏子溪下游一帶垂釣,「我釣魚純粹是好玩而已,這裏的魚不能吃的啦,釣上來後通通放回溪裏去。」他說。

  因此,愈往下游吳郭魚數量有增無減,假日常看到三三二二的外勞們結伴網魚,在溪畔就地烤魚、享受美味,而本地人則敬而遠之,對數百年來先民賴以為生的河圳而言,是何其諷刺啊!

  過去的河川、水圳水質清澈、魚蝦豐富,在物資欠缺的年代,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土虱、泥鰍與蝦仔抓都抓不完,是一道道佳餚。三年多前田野調查時,就曾在水堀頭地區發現列入保育類俗稱土龍的「大鱸鰻」。隨著住宅與工廠的增加,這些污染源進入水圳與河川,造成水質惡化,尤其在工業區排放廢水的東大溪與南邊溪以南。這二條溪早已惡名昭彰,成為環保局長期監控的區域,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問題卻永遠存在。

  台中市河川巡守隊長期督測筏子溪水質,每個月會在全市幾處溪圳採集樣本,分析水質與環環的變化,如:水的顏色、氣味、酸鹼值(PH)、溶氧(DO)等,甚至連水中昆蟲與魚類數量均須記載。他們在筏子溪虹揚橋下游約300公尺遠,中彰公路下方與東大溪注入口旁長期採樣。志工阿雄感嘆地說:「從現場的觀察與科學化的數據來看,筏子溪的水質一直在走下坡。」「尤其在西、南屯地區,人口密集,工廠又多,嚴重工業污染使河川已失去呼吸與再生的能力」。

  本市西南屯區各地的河川、水圳真實面貌,只有走過現場的人,才會體會出阿雄所說的話。

  由於水圳中含有重金屬,不到幾年有些農田出產的稻穀含鉛與汞值高得嚇人。三年多前,南屯知高庄何姓、曾姓等農民位於文山北巷近一甲多的稻田即將收割,卻被環保局驗出含有過量金屬,需全部銷毀、血本無歸。何姓老農說:「阮這畦田從阿公時就開始耕作,灌溉用水是從知南邊溪引進的,南邊溪一定是主要污水源,源頭就是大肚山工業區的工廠」。長期以來,工業區的排水都從東大溪與南邊溪直接入流入筏子溪,環保局雖訂有廢水處理辦法,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只靠罰則來規範根本防不勝防,因此水面上常造成「陰陽河」,何姓老農的推論很有可能。「南邊溪水雖經過污水處理,只要看看早晚的河面就知道效果如何了,說得白一點,只是在欺騙社會吧!」知高庄寶山社區協會施明輝理事長說。

  政府無法防患未然,老百姓無辜受害,只能淚眼問蒼天......。當時,市府把污染的農田地表挖除約20公分,也把水圳口封住了。嚴重的問題像似得到解決,沒多久這些農田又繼續耕作,然而問題的根源還是存在,這不就是駝鳥的行徑?

  「黃澄澄的污水沿著溪圳流動,河圳的截水埤下產生許多泡泡,太陽照射後發出陣陣的臭味。有時濁度高時,水面的泡泡形如巨形冰淇淋筒一般,」施明輝說。廠商只知道營利,都沒有一點社會的責任感嗎? 這個問題暴露出目前河川、水圳管理的困境,政府力有未逮、民眾事不關己,而廠商只在乎營收的數字、不願為大地的生態善盡一己之力,「這種現象是社會的常態,難道不是一種病態嗎?」、「還有人偷偷在南邊溪種植筊白筍,本地人都知道,千萬別買當地人種的,」施明輝無助又感嘆地訴說著。

  2008年11月,報紙的地方版出現一則標題「筏子溪水清了...釣客多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似乎為河圳的生態帶來希望。依據過去記錄,筏子溪劉厝庄、新庄子附近一直維持在低度或中度的污染。環保局在永春路、筏子溪橋頭邊設置的水質監測站,9月與10月份的水質突然改善不少,並顯示出少見的「無污染」,溪畔釣客似乎因為魚兒增加而增多了。

  這個消息真令人振奮,值得為我們的生態喝采,但該不會是曇花一現吧?

  有人打趣說,是否因為景氣蕭條、工廠紛紛歇業,減少廢水排放量而改善水質? 每天都有十多人來到筏子溪橋南邊的大水堀,享受垂釣的悠閒樂趣,這裏宛如一座天然的釣魚場。

  台中市環保局科長江明山則解釋說:「近來筏子溪水質改善了,可能因日照充足,水草長得好,水中氧氣增加,減少懸浮固體濃度所致。」河圳整治成功與否有許多因素,「人的因素」才是最大的問題,人類如何對待水圳、溝渠環境,它們就會反射回來。其實,只要減少排入的污染源,水質自然就會改善,一方面維持溪畔的自然生態,增加河川與水圳本身的分解功能,雙管齊下,想要改善埤圳的水質與環境還是有可能的。

  俗語說:「飲水思源」,當年用以灌溉農田的河川與圳道或因功成身退、經濟開發被剷平、消失了,訪尋河圳的歷史與遺跡,緬懷先民拓墾的艱辛歲月,體驗農家生活與探訪傳統聚落的人文風采,滿懷著感恩先人、惜福土地的心情。幾百年來原本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泥土與溪圳,因人口增加、人類私心與密集的開發導致生態環境的浩劫,許多地質與水質全走了樣,實在令人無助。

  大自然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河川、水圳裏原本豐富的魚蝦消失了,水草也不見了,取而代之是整堆的垃圾與污濁、異味薰天、沉甸甸的一灘死水。人類不斷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有一天,當溝渠底下只有吳郭魚存在時,這樣的文明生活對我們而言,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參考資料:
1、 葫蘆墩圳之旅,陳炎正著,台中鄉圖-4,頁36-43,民國94年元月。
2、 台中農田水利會,大台中灌溉水利地圖。
3、 《消失的青埔》,張國輝著,民國85年元月出版。
4、 《南屯鄉土調查》,昭和6年(1931)訪查完成。
5、 《臺灣府圖纂要》,光緒五年(1879)夏蒲月開刷。
6、 《續修台灣府志》,余文儀纂輯,乾隆25~27年。
7、 《重修台灣府志》,范咸編修,乾隆7年(1742)刊本。
8、 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洪麗完著,台灣文獻,頁165-259,省文獻會出版,民國8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