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輟生教育現場

高雄市龍華國中輔導組長 陳彥吉
  回首擔任學校生活常規管理人員的三年中,若期待學校能夠天天都是風平浪靜,似乎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從學生早上進入大門開始,遲到、服裝儀容不整、單車雙載,學生就開始輪番上陣地表現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進入到班級教室後,上課時間不進入教室、訂購外食、與同學衝突、不聽從師長管教、甚至抽菸、翹課、打架、中輟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經常發生。這些事件總是不斷地反覆上演,更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學生為什麼會樂此不疲,總是重複上演同樣的戲碼呢?從一開始自己盲目的探索,爾後經過與資深老師不斷的討論交流,仍然理不出頭緒來,或許這早已不再是教育當局需要關注的焦點了?

  現今教育體制的轉變真的是很快,像是操行量化成績的取消,國中生是否能夠畢業的條件,除了學業成績外,也早已不再是單單操行成績不及格,為了保障學生的權益,採取客觀的量化條件:是否該學期累計有三大過,是否曠課超過五十節,是否缺席(含請假)節數超過出席節數二分之一等,如此一來,嚇阻學生的手段似乎是增加了不少,但相對地中輟生,需要高關懷的學生數仍然沒有減少的跡象,所以,不管是班級導師或是任課老師,都有其重要任務需要完成,以降低中輟學生的人數。

  現今學校所採行或設計的課程,都以一般的基礎課程為主,對高關懷的學生而言,充其量停留在補救教學或技藝教育的加強上,極度缺乏諮商輔導的相關課程,造成大部分中輟生仍然在外遊蕩,少部分中輟且需要高關懷的學生即使願意留在原班級上課,但是也因為缺乏符合他們本身實際更需要的課程,例如正向的自我信念,人際支持系統、個人生涯價值、生存需求等等,最終還是走向中途輟學一途。

  因此,為了能有效協助這些中輟且需要高關懷的學生,學校全體教師的態度是其中最具影響的要素,除此之外,教學者需增進本身的輔導知能與技巧,一位教師應該要能具備多種教學與輔導策略,針對當時現場需求採取最有利的方式來因應,並融入自我慎思的能力,分析學生中輟的背後緣由,以便能針對其行為進行調整與教導,擴充更多元的課程方案與配套措施,秉持著把每一位學生都帶上來的精神,真正落實「零中輟」的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