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成長之路

新竹市建功國小輔導室主任 盧淑芬

  站在成就、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的立場,教育應該無所不在,無論是在家進行的家庭教育、在學校施行的有計畫的學習、或是隨處可見有意無意的社會教育。「同心協力」,在教育工作上,更顯重要。「同心」代表教育理念相同、目標一致放在「讓孩子受到最適切的照顧與對待」上,因此,家長、學校、社會便需要齊心合作、匯集力量,以完成守護與培育孩子的教育目的。

  以家事實做、文字紀錄分享教養觀點的作家--Bubu(蔡穎卿),要我們「珍惜手中那雙牽著的小小手」。小小的手,很快就會長大,因此,教育要「隨時」而且「及時」。同樣是腦性麻痺的孩子,有的家庭選擇全力支持、和學校老師充分配合、溝通理念和做法,針對孩子需要加強訓練的部分,和孩子的心智、軀體發展搶時間,搶在肌肉僵硬前,鍛鍊他控制的能力。這過程中,除了鼓勵,還要有咬著牙的堅持和努力。不放棄的,得要有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因此,堅定的信念與彼此的支援、打氣,缺一不可。

  身處社會縮影的小學中,從一個孩子的表現,我們大概就能推估他的家庭狀況、家庭教養理念及方式。許多社會問題,其實起源於家庭功能的不足或不健全。孩子身處家庭之中,不管是經濟弱勢、父母地位不平等、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或大人根本自顧不暇自身難保...等等,以學校的立場,很難改變家庭環境,或教好父母如何當父母。但小學確實是發現問題的好地方,如果能從社區資源著手,加入社會協助、家庭輔導或觀念重建,或許孩子們的生活會有些不同。預防,總是比事後收拾來得划算吧!

  雖然,社會救助並非學校的主要工作,但當我們的孩子被忽略或沒被善待時,我們還是要跳出來想想辦法。連加恩說:「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這樣,好命才有意思。」能在學校裡工作的人,在這個社會裡,應該算是蠻好命的吧!學校老師在朝夕相處中,發現孩子學習、適應和行為上的種種狀況,如果孩子的原生家庭使得上力,那就不需要外援介入;反之,我們就要想盡各種辦法,看看如何安頓孩子的生活、撫平情緒、照顧課業、教導他們對各種情況適當的反應方式。還好,我們還有些助力:熱心的志工媽媽來帶孩子體驗生命教育、認識青春;鄰近大學的學生,利用課後陪伴、指導孩子的功課;加上社區裡的幾個宗教團體或公益基金會,設立了課輔或陪讀班,為弱勢家庭的孩子,提供另一個可遮風避雨、安定情緒的窩,讓這些孩子不會在課後成為在外遊蕩的孤影。

  說不盡的感謝放在心裡...。善待孩子之路,我們還有許多需要努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