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友善的校園空間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所研究生 孔維國
前言

  教育理念和空間環境無法截然劃分,空間形式也不是超然客觀存在於我們之外。空間就像語言,是社會的建構;空間的安排與使用,反映並且加強了社會中既有的性別、種族和階級的關係。社會政治經濟的權力與價值觀很具體地展現在建築物的形式、營建過程和建築的使用方式中。

  在一個性別偏見/歧視的社會裡,如果沒有對性別結構加以深切反省,學校就有可能成為複製並強化父權價值的場所:包括學校中教師對男女學生的教育方式、互動情況、工作分派等等。當性別偏見/歧視反映在校園規劃上,原本一向被稱為無性別空間的校園設計,可能其實是一「男性環境」。本文就校園中常見的建築設計、附屬設施之安排與規劃,以及命名、行政規範方面的決定,來勾勒出一個「性別友善校園」應有的樣貌。

建築設計之「性別平等」

  曾有人說:「觀察一個國家的公共廁所,可以衡量這個社會性別平等的程度。」同樣地,一所學校校園內廁所的狀況也可以反映此校性別平等的程度。我們經常只注意到男廁與女廁在「量」上的平等,卻忽略女性使用廁所平均而言較男性需更長的時間,尤其當女性生理期來臨時,不但使用廁所的時間增長,廁所內也應提供一些置物或收納廢棄物的設施。女性上廁所時還需面臨到的問題就是置物空間不足;身為生理男性的我,即使站著上廁所,手上若提著東西,也很不方便;對於更常攜帶手提包出門的女性而言,如廁就更麻煩了,一個小小的掛勾或置物平台等貼心設計,則可輕鬆免除弄髒衣物或手提包無處可放的困境。再者,對於男性而言,並非所有男性都能輕鬆自在的使用「小便牆」或沒有隔板的小便斗,未設置隔板或隔板過矮都不夠考量到使用者的隱私,並非身為男性,被看到就沒有關係!

  此外,各級學校裡有提供衛生紙的廁所也屈指可數,除了國人公德心的考量外,廁所外商業化的面紙販賣機也名正言順的取代了提供衛生紙的義務。或許有人會認為上述的要求未免太豪華或沒有必要,但這些正是使用者(特別是女性)的基本需求被現有的建築設計所忽視之處,既然要做,何不做到最好?我曾參訪高雄市民權國小,發現他們廁所的比例是依照間數、而不是空間大小,創校之女校長特別在一般人不會去注意之處費心思量!在校園建築規劃的時候,創校校長的設計將延續幾十年甚至百年,其對學生境教之影響尤其深遠,在規劃時若能考慮到性別平等,比法令規章的強迫性還有影響力!

校舍命名之「父權再製」

  在台灣光復後新設學校之命名中,學校的校名不是中正就是中山,不然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學校內各棟大樓的名字也逃不出這個框框,不是逸仙樓、中山樓、中正樓、自強樓、光復樓等等,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又再來一遍;而校歌、校徽、校訓、教室佈置等,所呈現的意識型態亦經常顯示學校主事者對於教育的想像是十分單一而父權的。就如我讀的小學,正門進來的第一個中庭至今仍擺放著國父像,而國中的蔣公像也只是被移到牆邊一隅。一位小學老師告訴我,她曾經要學生說說看位於教材園附近的蔣公銅像在做什麼,結果,學生堅稱:「他在幫我們看菜園」!孩子的解讀早已超出大人的想像了!學校的師生可以試著檢視校園中的銅像,屬於那一種類型的人物,政治或是教育?歷史人物還是當代人物?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分別扮演什麼角色?女學生可以在其中找到同性的學習典範嗎?而這些銅像,是否應該出現於校園中?存在的理由又是什麼?

行政規範之「性別歧視」

  在行政規範上,最容易引起學生與校方之爭執的,莫過於大學的宿舍規範了!在我就讀大學的期間,女宿的門禁一直是爭執的重點,從大一進來時覺得不合理,到大三、大四習慣之後而無力爭取,實施門禁的事實依舊無法改變,儘管該校女學生佔總學生數的三分之二,卻不能如男同學般逍遙自在。

  在我大三的那一年,生輔組私下透過宿舍幹部發出一份問卷,所抽樣的人數不多,而我正巧是其中一位。題目之一為:「你的父母是否會禁止女生晚歸而實施門禁?」表面上沒什麼問題,但它其實將問題隱藏了!我私底下問我當棟長的朋友,他們家是否有門禁制度?他說有,而且不只是女生,他也得受到門禁的規範。由此可見,在生輔組的問卷中,刻意迴避了男生在原生家庭中也會有門禁的事實,而片面的複製家長對女生門禁的政策。

  「有門禁就會比較安全嗎?」在許多人心中仍是個謎,把女生像是關在監獄一樣的鎖好,更早之前的舍監甚至會在離開時,以粗鐵鍊將大門牢牢綑綁上鎖!無顧慮逃生安全!換個角度想,為什麼inside比較安全,相對的outside就很不安全囉?而在「外面的(男生)」是不用顧及他們的安全?還是將他們視為 「不安全」的原因?此現象帶給我們的性別迷思是:女生是弱者、是需要保護的;而男生是以下半身思考的、是野蠻的禽獸?!所以我們要把女生關起來,以防外面那群「餓狼入侵」?類似的思維模式延伸到「訪客背心制度」上,男性訪客進入女宿需要穿著鮮明的黃色背心,隨時提醒著女住宿生:「他是男生!快躲起來,以策安全…」真有此必要嗎?儘管男女學生漸漸不再分班/分校,但是校方是否在骨子裡仍延續著以往「男女有別」的政策?

結論

  由以上可知,「性別友善空間」所探討的不僅是物理上的空間,更是心靈上的空間。設計學校建築與施政時,都該謹慎考量到背後的意識型態是否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等到硬體設施固定了、習慣成自然後,若想要再著手改造,不僅耗費人力與資源,更是難以改變。環境潛移默化的效果之大,實不容我們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