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吳武典教授_ 『身心障礙學生的內在世界與心理需求』演講心得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學生 鄭雅薇

  之前有幸聆聽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武典教授的演講,主題是身心障礙學生的內在世界與心理需求,主講人從校園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歧見與轉變,身心障礙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造成的影響,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的相互誤解,心理調適與輔導等方面來闡釋此主題,並舉出正反面的個人及社會案例,讓聽講人有更切身的體認。因為自己從前曾有段時間以輪椅代步,也有機會與校內的身障生接觸,所以在此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
  坐輪椅的那段期間,我發現一個微妙的變化,大眾看待我的眼神與過去不太一樣,有人閃避、有人同情、有人困惑、有人愛莫能助、有人甚至會向你說加油...這些反應使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個很奇怪的人,同時也令我重新思考,到底身心障礙者希望社會大眾如何對待他們?一般人又該如何與這些朋友互動?是否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太深,一般人又將自己與身心障礙者的不同過度放大了?
後來真正與身心障礙同學相處,我所知道的他們,其實與一般人並無不同,有些反而更獨立或開朗,感覺不出身心的不舒服,呈現的正面心理素質讓他們看起來非常耀眼;所以我十分認同吳教授所提的「愛與尊重、同理心」,從他們的角度考量,在有需要時提供幫助就夠了,不必刻意同情憐憫,自然地相處就是最好的方式;更好的,是能有「全面的觀照」,把身心理障礙當作一項中性的特質,而非一個人的全部,欣賞其他面相的優點。
  關於身心障礙者家人所面臨的壓力,我認為這是應該被重視的議題,我和殘障朋友聊天時,發現他們其實很在意家人的感受,有時是擔心對家人造成負擔,有時怕家人不放心讓他們獨立處事,這也反映了家人立場的兩難、處境的辛苦,這種壓力如果可以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如福利政策、病友聯盟等,應該對家人會有所助益。
演講中提到殘障者的心理調適歷程,衷心覺得能達成最好階段「自我接受與自尊」的人真的好了不起,同時也省思,其實那些樂觀積極的「生命勇士」,也是經歷了辛苦的調適過程,才能如此達觀,不只特教社工人士,一般人也可以學習如何運用那些介入策略,適時幫助他們,讓平凡的關心化為有用的工具。
  吳教授說「校園裡到處是障礙」我十分有感觸,高中需要靠輪椅代步時,才發現我們的無障礙空間做得不夠,許多只是因應法規聊備一格,街道上的商店每間高度都不同,行動輔具要通行根本困難重重,許多建築沒有電梯及無障礙廁所,導盲設備也不普及;制度也是,立意很好但成效有待加強;在努力改變社會關係、大眾認知的同時,多做些實際上的改變,就能讓這些朋友更便利。
其實身心障礙者面對的挑戰與犧牲真的很多,幾乎都是終其一生的課題,身心「健康」的我們,除了珍視自己的幸福,別忽略了這群朋友的權益,一起讓這個世界更公平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