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真理大學教授 呂銀益

摘 要

  為瞭解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情況,藉由參與運動休閒來提升與改善生活的品質,並作為後續相關單位在運動休閒活動推廣上的參考依據。本研究係針對2009年台南縣十七所樂齡資源學習中心的樂齡族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出八所樂齡資源學習中心(包括鹽水、麻豆、下營、新營、大內、六甲、七股、後壁樂齡資源學習中心),共回收420份有效問卷。使用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和相關分析表達結果;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台南地區不同性別的樂齡族群在「參與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台南地區不同年齡、婚姻狀況、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差異,α檢定數值為0.05進行統計考驗。結果顯示:

一、台南地區樂齡族群的男女性分佈為1:2,年齡集中於61到65歲,婚姻狀 況為已婚有小孩已獨立為主,職業大多數為其他,其次為農業與服務業,樂於參與的運動以養身健康操為最高,其次為國術運動,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以旅遊為最高,再來為散步與聊天。
二、經由因素分析萃取運動休閒參與動機因素構面為「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因素構面為「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
三、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因素呈現正相關,「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皆和「技術需求」相關程度最高。
四、台南地區不同性別之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構面因素獨立樣本T檢定未達顯著水準。
五、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之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的構面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水準;不同年齡與不同職業的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構面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皆未達顯著水準。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進而提出後續相關研究與建議。

關鍵詞: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生活品質

壹 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現今社會少子化,各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年年上升,台灣逐步走入高齡化社會,由於近年來國人日益重視休閒活動政府也極力規劃推廣。有許多老人家的生活平淡無味,或是工作退休的長青族,整天都在家中,更有一些獨居老人,沒有兒孫的陪伴與照料,此外,社會上雖有療養院但是其內部的照料品質不是我們能掌控的,頂多只是出來散散步、聊天,運動休閒的多樣性與刺激性過於限制,其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況的好壞實在令社會擔憂。「要活就要動」,因此讓老年人參 與運動休閒來打發一天的閒暇時間更可以促進與保持身心健康。

  社會也意識到樂齡族群的生活品質好壞。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者最常見到的是,每天清晨或吃過晚餐後,在公園、體育館、運動場等地點都會見到他們的運動參與人群,這種現象普遍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這些長者可能是事業告一段落、子女已長大,或已退休,閒暇時間的增多,或感到體能有逐漸衰退的現象,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他們參與運動的動機可能是基於關心自己身體的健康、維持身體適能、尋求心靈寄託或打發時間,參與運動的動機不一(羅明葵,2001)。

  老年人的運動休閒是目前社會必須注意與關心的問題,因此規律的運動休閒可以減少得病的機率;還可以增加自尊與自信心,因此教育部在全台灣各縣市鄉鎮陸續設立了樂齡資源學習中心,以「快樂學習,忘記年齡」為主軸,讓這些老人家在生活裡有更多的樂趣也可以學習新的事物來充實自己的內涵,藉此讓老年人多結交新朋友、改掉生活上的壞習慣,例:抽菸、喝酒等。由此可見,對於樂齡族群的運動休閒規劃是社會目前應該去在意與規劃的一重要課題。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以及在從事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目的為:
一、了解台南地區樂齡族群人口統計變項分佈情形。
二、探討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
三、了解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能否提升生活品質。
四、探討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

三、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為台南縣新營市、東山鄉、鹽水鎮、麻豆鎮、七股鄉、柳營鄉、後壁鄉、白河鎮、下營鄉、六甲鄉、學甲鎮、歸仁鄉、善化鎮、玉井鄉、龍崎鄉、大內鄉、永康市等17所樂齡學習資源活動中心,年齡以55歲以上之樂齡族群。

四、研究工具
  「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問卷題項共計五十七題,內容分為「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與「人口統計變項」三大構面,作本研究蒐集資料之工具。內容分述如下:

一、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
  此部份問卷是要了解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再細分為五個構面,包括:1.健康適能、2.成就參與、3.社會需求、4.刺激避免、5.技術需求。
二、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
  此部分問卷是要了解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細分為四構面,包括:1.生理構面、2.心理構面、3.社會構面、4.環境構面。
三、人口統計變項
  1.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樂於參與的運動、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

五、研究設計
  
本研究問卷內容分為下列三面向:
一、台南地區樂齡族群人口統計變項之了解。
二、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問卷編制。
三、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提升之問卷編制。

六、研究調查實施
一、研究對象:台南縣17所樂齡資源學習中心之樂齡族群。
二、抽樣方法:以台南縣17所樂齡資源學習中心為抽樣對象,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出8所樂齡資源學習中心:鹽水樂齡資源學習中心、麻豆樂齡資源學習中心、下營樂齡資源學習中心、新營樂齡資源學習中心、大內樂齡資源學習中心、六甲樂齡資源學習中心、七股樂齡資源學習中心、後壁樂齡資源學習中心。

七、資料分析處理
  本研究之資料處理係利用研究問題,將有效問卷皆予以編碼,並用統計軟體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SPSS) 中文視窗版12.0建檔,進行統計分析。茲就本研究各部份所使用之統計方法說明如下:

一、以描述性統計,來分析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樂於參與的運動以及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
二、先進行Kaiser-Meyer-Olkin (KMO) 取樣適當性量數檢定分析及Bartlett’s球形考驗(KMO值大於0.5及顯著性小於0.05時),再進行因素分析。
三、因素抽取以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應用直接正交轉軸法,使因素負荷量易於解釋,辨別代表資料結構的幾個因素,達到資料構面縮減的目的。並依據這些項目的交集特質為因素構面命名,並以萃取之構面進行分析檢定。
四、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性別在「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是否具顯著差異。
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根據常態性、隨機抽樣、獨立性、變異數同值性,進行假設檢定與資料轉換,執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年齡、婚姻狀況、職業、在「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是否具顯著作用,事後比較 (Post Hoc Tests) 多重比較採雪費法 (Multiple Comparisons Scheffe Methods),α檢定數值為0.05。
六、皮爾森相關分析檢定「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是否具顯著正相關。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描述性統計
一、性別
  受試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性別的分佈情形,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性別為男性佔139位(33.1%),女性佔281位(66.9%),分佈情形為女性高於男性,約佔2:3之比例,如表4-1所示。
二、年齡
  受試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年齡的分佈情形,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年齡為55歲以下佔48位(11.4%),55歲到60歲佔90位(21.4%),61歲到65歲佔104位(24.8 %),66歲到70歲佔97位(23.1%),70歲以上佔81位(19.3%),分佈情形為61到65歲佔最高,其次為66歲到70歲,如表4-1所示。
三、婚姻狀況
  受試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婚姻狀況的分佈情形,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婚姻狀況為未婚佔24位(5.7%),已婚無小孩佔22位(5.2%),已婚喪偶佔67位(16.0%),已婚有小孩已獨立佔307位(73.1%),如表4-1所示。
四、職業
  受試台南地區樂齡族群職業的分佈情形,台南地區樂齡族群職業為軍公教佔36位(8.6%),商業佔32位(7.6%),農業佔74位(17.6%),工業佔25位(6.0%),服務業佔37位(8.8%),自由業佔74位(17.6%),其他佔142人(33.8%),如表4-1所示。
五、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樂於參與的運動
  受試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樂於參與的運動的分佈情形,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樂於參與的運動為球類運動佔60位(14.3%),國術運動佔62位(14.8%),游泳佔60位(14.3%),養身健康操佔83位(19.8%),健康韻律舞佔43位(10.2%),社交舞佔26位(6.2%),自行車運動佔35位(8.3%),慢跑佔51位(12.1%),如表4-1所示。
六、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
  受試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的分佈情形,台南地區樂齡族群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為泡茶佔43位(10.2%),旅遊佔90位(21.4%),散步佔77位(18.3%),聊天佔73位(17.4%),下棋佔34位(8.1%),閱讀佔33位(7.9%),看電視佔42位(10.0%),手工藝品製作佔28位(6.7%),如表4-1所示。

ニ、因素分析
  本研究採取因素分析時先進行Kaiser-Meyer-Olkin (KMO) 取樣適當性量數檢定分析及Bartlett’s球形考驗,而在本研究中「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 (KMO) 取樣適切性檢定值為0.918與0.942皆大於0.7,而球形檢定卡方值達顯著性小於0.05時,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表所示。

二、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之提升
(一)以特徵值=1為萃取標準,在本研究中「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構面經由因素分析後可萃取出四個主要因素,第一個因素身體行動能力很好、有良好的工作效率、我享受運動休閒生活、滿意自己的睡眠狀況,特徵值為9.065,可解釋的變異量37.997,如表4-4所示。
(二)第二個因素為我覺得生命有意義、有良好的精神能力、每天生活充滿活力、非常滿意我週遭的環境、對日常生活感到滿意、滿意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夠自我放鬆享受,特徵值為1.726,可解釋6.904的變異 量,如表4-4所示。
(三)第三個因素為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日常生活保持樂觀、能得到日常生活所需資訊、家庭充滿和樂、滿意自己的人際關係、滿意自己的生活、滿意結交許多朋友、希望社會安定、對政府推廣樂齡族群學習感到滿意,特徵值為1.237,可解釋變異量4.590的變異量,如表4-4所示。
(四)第四個因素為我滿意自己住所的環境、感到有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滿意有完備的運動休閒設施、對樂齡學習場所感到滿意、對樂齡學習師資安排感到滿意,特徵值為1.105,可解釋的變異量4.420。

三、獨立樣本T檢定
一、台南地區不同性別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之T檢定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在不同性別以「健康適能」,T值為-0.699,由假設變異數相等T值與顯著性,結果發現達未顯著(p=.247>.05),在「成就需求」T值為0.274、「社會需求」T值為0.856、刺激避免」T值為0.969、「技術需求」T值為1.124之四個構面上,由假設變異數相等T值與顯著性,結果發現達未顯著(p>.05),表示男性與女性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之五個構面裡並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二、台南地區不同性別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T檢定
  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在不同性別上,以「生理構面」T值為-0.245、「心理構面」T值為-0.084、「社會構面」T值為1.135、「環境構面」T值為1.245之四個構面上,由假設變異數相等T值與顯著性,結果發現皆未達顯著(p>.05),表示男性與女性在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四個構面上,並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一、台南地區不同年齡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變異數分析
  台南地區不同年齡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五個構面「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則無顯著差異存在,表示不同年齡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上則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二、台南地區不同年齡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變異數分析
  台南地區不同年齡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四個構面「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則無顯著差異存在,表示在台南地區不同年齡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上則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三、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變異數分析
  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構面「刺激避免」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已婚喪偶的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之構面「刺激避免」有明顯不同,而經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以已婚喪偶的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的動機顯著高於未婚、已婚無小孩、已婚有小孩已獨立的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其中以已婚無小孩的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的動機為最低;在「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技術需求」四個構面則無顯著差異,綜合上述因素檢定,部分拒絕研究假設H05,表示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之樂齡族群在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上具有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四、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提升之變異數分析
  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四個構面「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則無顯著差異存在,表示在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上則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五、台南地區不同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變異數分析
  台南地區不同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休閒運動之動機五個構面「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則無顯著差異存在,表示台南地區不同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上則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六、台南地區不同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休閒運動後對生活品質提升之變異數分析
  台南地區不同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四個構面「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則無顯著差異存在,表示在台南地區不同職業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上則無顯著差異,如表所示。

五、皮爾森相關分析
一、平均數與標準差
  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之提升」構面中,各因素包含題項中的平均數。
(一)「健康適能」平均數為 19.642。
(二)「成就需求」平均數為 15.381。
(三)「社會需求」平均數為 26.638。
(四)「刺激避免」平均數為 27.492。
(五)「技術需求」平均數為 10.947。
(六)「生理構面」平均數為 15.040。
(七)「心理構面」平均數為 34.776。
(八)「社會構面」平均數為 36.126。
(九)「環境構面」平均數為 19.833。
二、相關係數
  台南地區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之提升」構面間以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表示之間的相關程度,如表4-14所示,「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之提升」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一)「生理構面」與「刺激避免」相關程度最高(r = 0.466,p<0.01)。
(二)「心理構面」與「刺激避免」相關程度最高(r = 0.550,p<0.01)。
(三)「社會構面」與「刺激避免」相關程度最高(r = 0.576,p<0.01)。
(四)「環境構面」與「刺激避免」相關程度最高(r = 0.480,p<0.01)。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台南地區樂齡族群的男女性分佈為1:2,年齡集中於61到65歲,婚姻狀況為已婚有小孩已獨立為主,職業大多數為其他,其次為農業與服務業,樂於參與的運動以養身健康操為最高,其次為國術運動,顯示出政府在宣導全民參與運動休閒的成果可見其成效,因此,政府可以在宣導全民參與運動休閒之餘,針對樂齡族群的養身活動多加積極推廣;樂於參與的休閒活動以旅遊為最高,再來為散步與聊天。
台南地區不同性別之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構面因素獨立樣本T檢定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不同性別的樂齡族群對於參與運動休閒上並無限制,因此政府與相關單位在運動休閒的規劃與設計上可以更豐富、多元化的方向來規劃,增加參與的樂齡族群人口。

  台南地區不同婚姻狀況之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的構面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水準,可以針對已婚喪偶與已婚無小孩的樂齡族群來思考規劃;不同年齡與不同職業的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構面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皆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不同年齡與職業的樂齡族群在「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上並不會受到影響。

  運動休閒參與動機因素構面為「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因素構面為「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

  台南地區樂齡族群「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與「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之因素呈現正相關,顯示出參與動機越高相對的參與運動休閒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情況也會越高。「生理構面」、「心理構面」、「社會構面」、「環境構面」,皆和「技術需求」相關程度最高。

二、建議
  以下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
一、 政府近年來宣導全民參與運動休閒的成果可見其成效,因此,政府可以在宣導全民參與運動休閒之餘,針對樂齡族群的養身活動多加積極推廣,另外在行銷手法上可以更有創意;貼近樂齡族群的生活,在聘請專業師資來教學以增加可看性,而政府感受到樂齡族群肯定與鼓舞,亦更能安心、更熱心地將終身學習這個觀念更加深植國人的心中,因此可以規劃與設計更多元化的運動休閒活動讓樂齡族群參與,使的樂齡族群更能豐富自我的人生,「活到老,學到老」不是紙上談兵,學習只要起步永不嫌遲,永不嫌老。
二、政府在樂齡族群運動休閒的課程設計與宣導上,其規劃方向可以新鮮有趣的方式與設定不同課程面向等各種方式加以統合各相關單位來執行。
三、政府在運動休閒課程規劃設計上,能使樂齡族群可以提升參與的動機,相對的生活品質也會提升。
四、為有更好的運動休閒推廣,之後的相關研究中可以增加運動休閒參與的阻礙因素,可以更詳細的探討出樂齡族群因為何種阻礙因素導致降低運動休閒的參與。
五、本研究之研究範圍限於台南地區,無法涵蓋全台灣所有的樂齡族群,因此無法完全衡量整個結構構面,期望之後的相關研究可針對全台灣的樂齡族群來探討。

中文參考文獻
王昭正(2003)。休閒導論。台北:品度圖書。
王偉琴(2005)。台北市上班族自由時間管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
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第一修訂版)。台北: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
李青松(2002)。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1,21-38。
李旭旻(2004)。台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秋燕(2003)。老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吳筱真(2006)。排球運動代表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吳智東(2007)。我國殘障桌球選手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林淑敏(2004)。我國老人教育實施途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連禎(1990)。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與:台北市區三所獨立學院之比較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畫,10,33-49。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煒迪(2001)。高爾夫球友擊球動機及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春香、劉雪娥、王正儀(1996)。大腸直腸癌症病患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護理研究,4,13-26。
林曉怡(2005)。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邱俊村(2002)。退休社區之老人休閒環境研究-「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柯雅琪(譯)(2003)。均衡的工作與生活。台北:天下文化。(StewartD. Friedman等著,1993)
姚開屏(2000)。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簡介。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4),315-324。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體育研究所,台南市。
涂淑芳 (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Bammel, G &Bammel, L. L.著,1982)
高嘉惠、朱萸(2002)。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支持系統的管理。空大學訊,291,137-142。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迪理(1993)。老年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64,84-87。
高迪理(1996)。台灣地區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需求之後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陳秀華(1992)。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文喜 (1999)。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44,127-133。
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雪亮(1993)。體育與生活品質。北體學報,8,117- 128。
教育部(2009)。樂齡學習網。2009年12月22日,取自教育部樂齡學習網網址
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home.phtml.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陸圴珍(1998)。台灣地區生活品質研究概況。中華衛誌,17(6),442-457。
陳肇男(2001)。快意銀髮族-台灣老人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
湖中鴨(譯)(1989)。志願服務動機淺介。社會福利,75,33-35。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葉麗琴(2001)。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士鑑(1991)。企業經理人休閒俱樂部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富順(1995)。成人教育的意義。成人教育學會(編印),成人教育辭典,8。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俊英(1996)。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黃富順(2002)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書局。
梁愛玲(1995)。台北市雙薪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景然(1991)。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48-49。
張良漢(1997)。健康俱樂部會員生活型態及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聯合學報,15,117-133。
張樑治、余嬪、宋秉明(2002)。安養機構老人休閒滿意研究-需求理論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7(4),807-821。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張伯謙(2006)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雅惠(2006)。學生運動參與與性別角色關係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縣。
張景星(2007)。亞洲大專手球選手訓練滿意度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台中市。
楊紋貞(2006)臺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蒲逸生(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學校體育國際會議發表會,92。
戴遐齡(1995)。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爾柔(1998)。台灣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CS86-2412-H002-013。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淑娟(2001)。適合中老年人的桌球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0(2),63-71。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的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鴻隆(2004)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羅明葵(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英文參考文獻
Bowling, G.., & Burrus-Bammel, L. L.(1992). Leisure &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Wm. C.
Bergner, M. (1989). Quality of life, health atatus, and clinical re ae arc h .
Me di ca l.
Biddle, S. J. H., Fox, K. R., & Boutcher, S. H. (2000). Physical active and psychology
education objectiv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 5-11.
Connelly, T. A. (1997). The relationship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Motivation among
woman golfers. International Inst for Sport & Human Performance (Microform
Public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Duda, J. L., & Chi, L., & Newton, M. (1990).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OSQ.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University of Houston, TX.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92).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Science, 15(1), 29-38.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85). 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dvanced in Nursing Science, 8(1), 15-24.
Griffin,J.& McKenna,K.(1991). Influences 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
people.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15(4),1-16.
Gould, D., & Weiss, M. (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 126-140.
Gay. L. R. (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gg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5th ed.).
Harter, S. (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Human Development, 21,
4-64.
Long, B. C., & Haney, C. J. (1986).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is sedentary
woman:Information,locus of control,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8), 8-24.
Mull, R. E., Bayless, K.G., Ross, C.M., & Jamieson, L.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IL: Human Kinetics.
Murray, J. F. (1983). Effects of alone and audience on motor performance for males
and femal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92-97.
Maeher, 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In N. Warren (Ed.), Studies in cross-culture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3, 221-267.
Nicholls, J. 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Smith, C. A. , Organ, D. W. , & Near, J. P. (1983).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 is nature and antece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 , 653-663.
Torkildsen, G. (1986).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London New
York: E. & F. N.。
Wihte, S. & Duda, J. L.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level of sprit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to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5, 4-18.
Wu, S. K., & William, T. (2001). Factors influencing sport participation among
athlete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s, 33,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