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與多元文化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助理教授 何金針

一、 前言
  在傳統社會文化性別是兩性對立的議題,但在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性別已成為多元面向,亦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議題,多元文化教育目標即是在彰顯性別的多元思維,進而能促進性別的平等。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宰制下,除了生物學基因決定男女的性別,社會文化決定了什麼行為適合男性,什麼行為適合女性。在多元文化社會如何透過教育途徑促進性別平等。
  但同時在全球化、交通與科技進步,跨國界無疆域的資訊網路世界趨勢,國家角色變得模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疆界也變的不清,地理空間的縮短,在滿足自由遷徙天賦人權。依據聯合國估計,全世界約有上一人口在非出生地國家,因跨國遷移,形成跨國聯婚,一般人刻板印象容易將跨國婚姻視為婚姻買賣或廉價的家庭照護勞工。面對多元文化學校教育如何進行性別教育,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二、 跨國婚姻與新女性主義
  形成跨國婚姻的因素甚多,依據研究「外籍新郎」與「外籍新娘」在許多方面有許多差異,例如在地理空間分佈上,外籍新娘多分佈在鄉鎮地區,外籍新郎多分部在都會區,且多來自西方國家的洋女婿。,其次,跨國聯婚的台灣男性,其教育程度低於台灣男性的平均值,但與外國男性通婚的台灣女性教育程度顯高於台灣女性的平均值。傳統婚姻思維是「上嫁下娶」、「男高女低」的模式,造成高學歷台灣女性、低學歷台灣男性找不到結婚對象的困難,而向西方。東南亞尋找跨國的婚姻對象。(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
  跨國婚姻的發生,除傳統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家庭壓力外,老人化人口的增加,女性在家照護責任,媳婦的所承擔遠大與女兒。由於媳婦與女兒在職場工作的時間與照護老人不得兼,必須尋求外籍新娘與外籍幫傭的協助。
  關照跨國婚姻形成的原因與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其中意味著跨國聯婚有種族、階級、性別等不平等關係。
  因此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趨勢,新住民女性的再教育與當地生活的適應與融入,可經由課程設計,教導他們認識當地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並激勵其自我覺醒,發揚母國文化,進行雙方文化的交流,彰顯女性的溫柔照護的關懷面與尊重平等的社會正義感。
  跨國婚姻的新女性主義思維是不再認為外籍新娘只是「傳宗接代」的「生產工具」。政府應有計畫的培養他們到新國度對新文化的認識與多元文化的認同,進一步以尊重差異、平等的態度吸取新文化,進而發揚其原生文化的特質與優點,以營造多元族群共存共榮的和諧社會。
三、 多元文化的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差異亦如種族差異都形成文化不同的原因,在一般人印象中都認為白人優於有色人種,男人優於女人。「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大女小」的傳統思維。進行性別教育不但要教導「男人如何成為男人」,「女人如何成為女人」,最重要的是要教導他們如何是個人。
  多元文化教育是針對社會所有成員的教育,其內容包括不同種族、文化、語言、性別、社會階層、宗教、殘障者及個別差異等主題。性別平等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期望透過教育使男女都能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其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之差異,期盼達成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如果女性在現今的社會中是弱勢群體,更應聯合其他少數族群,例如:低社會階層的女性、低成就的女性、身心障礙的女性及女同性戀等,才能更有效的達成共同的目標,乃能改變目前社會結構,以及學校與其他教育機構的文化,以便使所有男女,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方德隆,1998)。
  性別平等教育本質的探究是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意涵的基礎,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本質,應是讓受教者在學習歷程中能檢視並解構自我潛在的性別歧視意識與迷思,認知兩性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異同,建構兩性適性發展與相互尊重新文化,始能落實兩性平等教育的真諦。性別平等教育的本質,與重要是:
(1) 激發個人潛能,開創未來,避免受限於當今社會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2)了解人的基本權益,互相尊重,可減低兩性間的偏見、歧視與衝突;(3)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資源合理的分配,使可建構兩性平等共存共榮的社會;(4)性別平等應基於倫理道德以及人性尊嚴的闡揚。(謝臥龍,1997;Klein(1985)。
  在多元文化下如何透過的性別教育以達到性別平等:
(一)性別教育對象不只是主流文化中的異性戀者,包括同性戀者、跨性別者都是教育的對象。我們不再以異性戀思維比異性戀者或跨性別者。如何透過教育過程培養學生多元思維,尊重差異。
(二)建構學校課程的新思維,課程中的偉大科學家藝術家$正人物與民族英雄不在只是男性,破除「女人是禍水、「為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思維。
(三)建立多元文化視野與多元主體的認同,多元教育強調多樣文化的並存,與每個人都有多元的主體認同。性別層級的維持有時是透過階級或種族文化建構而成。反過來說一格族群或階級界劃分 往往藉由性別表現維繫(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
在推動傳統文化主流文化與本土文化時,經由性別教育使原住民文化具有的母系社會特質與父權社會的傳統文化彼此了解交融尊重男性與女性對社會文化的努力與貢獻。
四、 結語
  「父權至上」傳統思維不在男人的問題也不是女人的問題,在多元文化思維的世界潮流,我們了解、批判與實踐多元文化、唯有尊重「族群、階級、性別、性取向與宗教」等差異,在推動性別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培育學生體現尊重差異、異己之精神,更進一步實現批判霸權宰制之信念,促進真正的平等。
參考文獻
方德隆1998) 多元文化時代中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載於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主辦、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承辦 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習會論文集,69-82。
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
Klein, S.S.(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Ed.)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 Hopking University Pres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