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走的能力

樹林國小老師 李慧貞

  自從九年一貫施行以來,大家對「帶著走的能力」一詞並不陌生。換言之,即是教孩子「如何釣魚」。然而過了這麼多年,無論課綱、課程、課本怎麼變,面試、口試、筆試的「測試」 定不會少也不會變。試想孩子只要進入小學,就有一連串的測試等著他,一路考到大學甚至就業。於是在面對多數家長分分必較的情形下,如何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對我是一大考驗。幾經思考,思索自己當初選擇教師一職的初衷-「給每一個孩子成功的機會」,個人認為適合孩子的帶著走的能力是「閱讀興趣與能力的培養」。

  近年的各種紙筆測驗,無論是基測、學測、指考在在強調「閱讀能力」是致勝的關鍵。小學生的數學成績,尤其明顯,往往口頭教學時,學生回答的頭頭是道,遇到紙筆測試時卻是兵敗如山倒,究其原因,往往出在看不懂題目或是閱題太慢。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一直是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的一環。尤其小一新生剛開始學習注音符號之際,只要是正常孩子,我會在前十週利用各種方式讓孩子務必學會基本閱讀能力,畢竟語文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即使起步稍慢,只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一定會進步,況且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DIY組裝的說明,或是便利商店的操作指示,樣樣都要用到閱讀。隨著年級增加,課業加重,我認為培養閱讀的最佳時機是在小學階段。然而閱讀習慣的培養,除了靠學校推展之外,家中父母可以配合者,則效果更顯著。畢竟習慣的養成是需要經年累月才得以看出成效。所以下提出一些家長能配合的方式讓孩子輕鬆愛上閱讀:

一、孩子開始看書時:
  任何時候只要孩子願意拿起書,坐下來看,家人最好先關掉電視機,營造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配合孩子增強他的讀書意願。有開始就有機會,一旦孩子發現自己能看懂文章,找到閱讀樂趣後,想不讓他看書都很難。

二、看完書後不要強迫寫閱讀心得
  為了確認孩子是否了解故事內容,通常我會在孩子看完第一、二本書時,和他們討論故事內容、提出問題以了解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之後即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找書、看書。我的認知上,孩子看完書不必有任何的口頭或書面報告,以免增加閱讀壓力,破壞閱讀興趣。其實孩子會主動也喜歡和父母親分享閱讀內容,家長只要當個引言人和聆聽者,藉機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和寫閱讀心得是相似的。

三、書籍的選擇
  基本上啟蒙書以繪本為主。剛開始,孩子最能接收的書多是色彩豐富、畫著可愛圖案的繪本。繪本階段過後,我建議用兒童版的福爾摩斯或是亞森羅蘋的偵探系列,引導孩子進入純文字書籍,習慣之後孩子即可閱讀較有深意的少年小說、世界文學名著、兒童文學獎系列書籍或兒童歷史等,以提升閱讀能力。也許家中沒有那麼多的書籍,圖書館則是一個省錢、省事又省空間的好地方,有時因為有歸還的時間壓力,反而成為推動閱讀速度的助力。唯有漫畫書我將之列入【有條件的往來戶】,個人認為,漫畫書的文字內容多以對話為主,少了一些情感的描述,對語文的理解能力幫助不多,若非這本漫畫書有其特色,我幾乎不予考慮。

四、閱讀習慣的持續
  要孩子日復一日持續閱讀不中斷是很難的,所以「等待」+「利誘」是唯一的路,只要不破壞閱讀樂趣的條件下,偶爾「打電動」、「看電視」或「吃披薩」都是很有效的獎勵方法。有時家中兄弟姐妹一起看書累積冊數換獎勵品,互相分享書中精彩之處,交換心得,無形中家裡的書卷味也會越來越濃,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以上只是我的想法和曾經使用的方法。就客觀的觀察,閱讀帶來的效果短時間內很難顯現,一旦累積一段時間(約二、三年)之後,不僅可以提升理解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習能力。以寫作為例,經常閱讀的孩子其寫作能力並不會特別突出,除非經過特別訓練,但語句不至於不通順。一旦不持續閱讀,那麼作文一定寫不好。沒有存款如何能提款?以升學考的趨勢而言,各科內容均須閱讀長串的題目,面向多元,若無法看完冗長的試題,或無法看懂題意,那麼考出來的分數當然會不理想。

  其實孩子的學習時間很長,常聽人說:「路要走得遠而不是走的快」。唯有依據個人的能力和環境,選擇最適合的步伐與速度才能在閱讀與學習這一塊走得穩走得久。特別是小學階段,千萬別為了考試而讀書,如何讓孩子童年階段快樂又不留白,閱讀是一個好選項。畢竟學習不是百米衝刺賽,而是一場馬拉松的競爭。只要找到閱讀的樂趣,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孩子就有辦法自我學習,即是具備了「帶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