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台灣紫斑蝶的保育工作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學會推廣講師 林俊儀

 

  台灣紫斑蝶早在60年代就已發現有遷徙及群聚越冬等特殊的生態行為,但相關的研究及保育工作卻遲至90年代才展開,可惜的是,這期間已有大紫斑蝶及帝王斑蝶在我們尚未瞭解它之前之前就已經滅絕了。
  台灣的紫斑蝶一共有四種,分別為: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及端紫斑蝶。它們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性:一、具有越冬的行為;二、翅膀具有幻色;三、蛹的顏色為金屬色澤;四、受到驚嚇會有假死現象;五、雄蝶具有由「發香麟」組成的性標;六、雄蝶腹部末端有一對散發「斑蝶素」的毛筆器。
紫班蝶雖然具有上述多項特性,但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有越冬的行為。目前全世界僅有兩個大型的越冬型蝴蝶谷,一個是位於墨西哥由帝王斑蝶組成的帝王蝶谷,另一個則是位於台灣南部地區由紫斑蝶及青斑蝶組成的紫蝶幽谷。93年紫蝶義工在屏東縣春日鄉標放一隻代號「FY1030」的斯氏紫斑蝶,於今年的五月一日在苗栗竹南被發現,這隻紫斑蝶存活時間達184天並完成創紀錄的直線遷移距離約254公里,這證實紫斑蝶的壽命的確足以讓牠過完整個冬天並完成那不可思議的北遷旅程外,也驗證了紫斑蝶的驚人飛行能力。
  這幾年在林務局、國道高速公路局、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台灣紫斑蝶保育協會、詹家龍君及所有紫蝶義工的努力之下,紫蝶保育已漸露曙光。從93年至98年的研調資料可發現台灣的斑蝶一整年有三次遷移的行為,分別為:
一、春季遷移: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紫斑蝶主要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低海拔地區集體往北飛行,並在特定區域出現高密度集中的蝶道現象,在高雄茂林、台南仙公廟、嘉義達那伊谷、雲林林內、彰化大肚山、台中都會公園、台東知本、台東龍田、花蓮立霧溪等地皆有可能發現紫斑蝶的遷移活動。在2005年4月3日曾記錄到最高每分鐘有11,544隻蝶流量,單日單一蝶道蝶流量達1,055,760隻。
二、二次遷移:在94年5月19日至23日,於苗栗竹南假日之森的紫斑蝶繁殖地出現大規模集團移動現象,蝶流量最高每分鐘達890隻,綜合調查資料顯示,二次遷移屬於新羽化第一代紫斑蝶的季節性移動。
三、群聚越冬:在秋季(9~10月),北回歸線以南地區會出現大規模集體移
       動或群聚在鄰近山區甚至是越冬的現象,這些群聚現象會隨著
東北季風慢慢的增強而有增加現象,目前在高雄茂林、屏東春日、台東大武、等地均可發現大量的斑蝶在該地越冬。現存的冬季越冬蝶谷約有89處,每處約數千隻至30萬隻不等。
  任何的保育工作,均有近、中、遠期目標及願景,紫蝶保育亦是如此。目前所進行的紫蝶標放及生態調查僅是近期目標,希望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台灣的斑蝶亦可獲得總統令,棲地可劃定為保護區,讓台灣的蝴蝶可自由自在的在天空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