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從學校走進社會

行動愛地球,環保人人做

桃園縣樂善國小校長 謝雅莉

  地球暖化世界滅亡,是當前最夯也最令人類恐慌的議題,世界各國無論政要、學者或環保志士,紛紛高聲疾呼環境保護的重要,於是,「節能減碳」的政令不停地頒布,環保知識不停地放送,環保活動密集地辦理,目的在於建立人類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觀念,使生存環境永續其壽命。

  環境教育在學校推行數年,「綠美化」、「綠建築」、「資源回收」、「水資源教育」、「節能減碳能源教育」等,透過學校課程及活動有了扎根的成效,可惜的是,這些成效雖透過學校教育得以展現,卻也僅止於「學校」這個教育環境,走出校門之後,筆者看到的卻是大家持續且熱烈的把環保當「議題」在討論,把環保當「活動」在辦理,多數的民眾缺乏後續的行動力,使節能減碳未有確切的成效,地球暖化的情況持續惡劣,著實令人憂心。

  觀念的改變是環保行動的第一步,在汲取正確的環保知識後,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拋一己之便,造大眾之福,化觀念為行動,。筆者以為,從日常生活中隨手做環保,是培養環保習慣的良方,從改變行動思維中累積能量,方可將成效提至最高。以下就食衣住行日常之生活,如何隨時隨處做環保,提出個人淺見:

一、「食」的環保──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過去物資缺乏、生活貧苦的時代,「大魚大肉」成為豐收及富有的象徵,舉凡年節祭拜、喜慶宴客,準備得越豐盛表示主人越體面,這種吃得好等於富有的觀念,始終深植在國人的心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國人生活水準提高,美味飲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僅造成身體的負擔,許多文明病也隨之而生,但由於觀念和習慣已成,過多的飲食浪費未被覺察,姑且不談「蔬食」與「葷食」排碳量的問題,光是「飲食過量」及「廚餘過剩」就是地球的大負擔,這些浪費也是造成地球加速暖化的因素。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畜牧業是造成嚴重環境危機三大主要元兇之ㄧ!」畜牧業目前佔用了約地球30%的土地,不僅導致全球暖化與生態危機,也造成全球糧食危機與糧價高漲。因之,除了鼓勵「蔬食抗暖化」之外,更要建立國人健康觀念,「適量的飲食」避免浪費,對於「廚餘」的回收及再利用也要積極處理,多管齊下我們將事半功倍,降低飲食對地球暖化的衝擊。

二、「衣」的環保-《禮記.深衣》「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可見著衣在我國有其禮儀制度,除了禮儀規範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身體保護及保暖。隨著世代變遷思想進步,服飾有更重要的藝術象徵,創意設計引領時尚成為人類的精神食糧之ㄧ,然而,過多的衣飾難免產生另一種浪費,畢竟,衣飾染劑、工業耗損對環境污染是一大衝擊,值得我們深思。環環相扣的生活環境,如何取得平衡,恐怕也只能從「充分資源利用」及「環保素材」的觀點來避免浪費,利用低污染或無污染的材質及技術來製衣,二手衣的回收再利用,杜絕皮草保護生態,都是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行動。

三、「住」的環保-居住空間的設計及大小,跟環境保護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居住空間如果擴大,勢必造成土地開發的增加,社會型態改變造成小家庭增多,加上國人對購屋買屋的想法,不只是需求因素,背後恐怕還有虛榮的心態,除了舒適之外更強調「大空間」的使用,結果,明明人口不斷地減少,土地開發卻不斷地增加,許多山坡地因為開墾建屋導致水土保持產生問題,危害環境甚大。在開墾建築時,若能充分評估,以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綠建築」作為規劃,善用空間設計就能有效利用空間,倘使能使空氣對流、採光良好,就能減少電源的使用,如此一來,節能減碳在不知不覺中已然達成。

四、「行」的環保-全球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於汽機車,這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據,也是影響環境的主要元兇之ㄧ,是故,幾年來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及人力,祭出不少獎勵措施,希望國人能使用低排碳的交通工具,並積極鼓勵無排碳交通工具,用自行車來代步。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也以「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作為呼籲,既保護地球也保固人的健康,希望交通工具排碳量能減少,減緩對地球暖化的衝擊。目前,國內也有許多縣市開始規劃專用的自行車道,鼓勵民眾使用自行車當成上下班交通工具,但是,考量路程遙遠,汽機車恐怕不可避免,民眾若能儘量利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共乘,避免長時間「怠速」,都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環保」貴在想法的改變及行動力的堅持,多年來學校將環境教育納入課程,其目的在於將「環教保護」的觀念扎根,讓學生從小建立正確的觀念並養成習慣,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支柱,離開學校以後,家庭及社區成為孩子學習及模倣的環境,國人若能根植「愛物惜福」的健康觀念,許多可能導致環境破壞的作為環保或傳統習俗活動,自然能夠獲得改善,這不僅能展現生活創意,更能作為孩子們正向的楷模,方能為我們的後代子孫打造更健康的生存環境,用心靈來思考,用行動來愛地球,隨時隨地做環保,才能讓地球永續人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