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貸款談尊重

元大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部副理 蔡憶芸

  購車,是一件幸福愉悅的事,從無車到有車,也表示人生進入了另一個里程碑。然而,在汽車購買中,國產車中有60%-70% 的買主會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來圓夢,而在貸款的過程中,車主必須經歷申請、銀行行員對保、徵信照會,最後才至核准的階段,進而交車、享受駕馭愛車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尊重」即是達到客戶滿意的最重要元素。一般而言,在申請時,車主須檢附財力證明,以為其還款能力之佐證,而銀行與車主素不相識,故需客觀書面證明以為審件判斷之基準。然而弔詭的是:財力越薄弱的客戶,越有貸款需求,越提不出足夠的財力證明;但銀行喜歡的客群卻為財力雄厚,不見得需要貸款的客戶。而這些有實力的客戶因較注重隱私權,有時也不太願意提供太多資料。甚而有些財力雄厚的客戶(如賣小吃的店家),不見得有明確可舉證的財力證明(如薪資單)。因此在徵信照會過程中,如果不將「尊重」兩字放在心裡,容易讓客戶有「你在秤斤秤兩,看不起我嗎?」的感受。

  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雖然每一個的財力各不相同,但每個人所應受到的尊重是相同的。更何況銀行消費性金融的營收,這些有較強資金需求的弱勢客戶貢獻了相當程度的比例。因此在嚴謹的金融法規下,適度的人性考量及非書面證據的說明是有幫助的,此即KYC (Know your customer)。但此KYC並非僅限於知道所有二等親的名單,而從其他書面資料不見得看的到的地方更了解客戶的還款能力及意願。如客戶因有房貸,導致負債比過高,可進一步了解是否有其他家人協助付款等…人與人之的相處不也是如此? 越了解對方,也就越看得見對方的辛苦,也就越「親」了(親拆為兩字,即是看見對方的辛苦)。

  銀行的服務流程,其實也像是工廠的生產線,只是所產出的是「服務」。從進件、核准到撥款,中間有近十個人會經手,不僅僅是會直接接觸客戶的人需「尊重」客戶,每一個流程經手之人也需要「尊重」,尊重工作、尊重團隊、也讓自己的工作成果受到他人尊重。沒有嚴謹的心情,產出容易有瑕疵;而一個人的疏忽,就破壞了其他九個人的完美。一個人的專業,不就是由小細節所累積而成的嗎? 而客戶的感受,也是由點點滴滴的過程所建構的。如果人人能將心比心,整個運轉就會更和諧。

  「尊重」是一種心情,一種態度,是在心裡少一點自己,多一點別人。惟有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才能得到平衡。對自己所做的事尊重,不僅可讓事情順利,也是一種專業與對自己的嚴謹。如果把自己的慾望、權力無限擴張,就會損害到別人,反撲之後反而傷害到自己。尊重亦是一種節制,這種心情、態度可無限擴展,更適用於對環境、地球的對待。如果人人都能秉持這樣的態度,時時提醒自己,個人、團體、環境、地球,也就會更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