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管理憤怒情緒—愛自己也愛別人

聖約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劉素鳳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現代人生活忙碌與壓力繁雜,容易讓人產生挫折與憤怒,憤怒是人類共有的情緒,大多數人並不喜歡自己有憤怒的感受。憤怒的出發點常是為了維護我們的自尊與尊嚴,但是若在衝動未經思考的情況下,做出傷人又傷己,非理性的衝動行為,往往讓人事後悔恨與懊惱,得不償失,落得如此下場,絕非我們所願。因此,憤怒對自己是有益或有害,完全取決於表達方式,如何運用強大憤怒的情緒能量,放在具積極、建設性的事務上,幫助自己成長,而非受它奴役與操縱,才能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

   許多有憤怒問題的人,自尊心沒有好好發展,低落的自尊心肇因於生長在有問題的家庭,常受到家人批評或攻擊,人格受到很大影響,未獲得肯定與鼓勵,未學習自我尊重,比較不喜歡自己,生活常有沮喪感,容易自暴自棄,放棄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希望、沒用、沒有價值,容易陷入情緒低潮的惡性循環。
  
   我們會發展出不健康的行為因應,或負面的憤怒表達,通常都是學習而來的,大多數學習對象為家中成員,例如家人生氣時總是互相吼叫,侮辱對方、打架,那你可能學到憤怒時,對別人吼叫或是打人,作為表達憤怒的方式。如果家人是以語言公開的方式,去表達不滿且協調討論可以接受的改變方法,那你可能會採取與人討論的方式去處理。

憤怒的作用力

  憤怒而產生破壞性的方式:(1)向內作用:將憤怒的矛頭指向自身,做出傷害自己或自我毀滅的行為,常見的像是故意讓自己失敗,酒精、藥物濫用、自我傷害、自殺,有些人想要使用酒精、藥物、用手捶牆壁、捶自己身體等方式,目的是要減輕因為憤怒而帶來的痛苦。(2)向外作用:使用語言、毆打、羞辱、性侵犯等方式,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憤怒。

   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憤怒,在體內不斷累積;有些人刻意對生命的苦痛或憤怒隔離麻木,讓自己感覺像鋼鐵或盤石,企圖保護自己,這些方式不代表憤怒會自動離去,只是暫時不去體驗,它,這樣反而阻礙自己經驗生活中其他感覺,例如快樂或喜悅。

『認識』它,是學習面對開始

   如果你常使用暴力方式處理,勢必給自己帶來更大不良後果,為了改變自己的憤怒,需要先學習認識它。(1)是什麼讓你感到憤怒?(2)你是如何覺察到你在憤怒?(3)當你開始感受憤怒時,你想到什麼?(4)憤怒時,你做了什麼?引發憤怒情緒的誘發事件,通常發生在我們週遭,聽見、看到或是感受到的事,這樣的事件可能導致多種不同的行為或反應,完全取決於你如何詮釋,而你的詮釋是基於當時的想法與感受,一旦你對當下事件給於負面詮釋,就可能演變成以負面或破壞性的行為去處理。

   對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件你無法改變,但可以引為借鏡,認識自己憤怒行為與循環模式,學習調整,並呈現嶄新非破壞性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將可以獲得更多正面回饋。(1)憤怒時都用什麼方式處理這情緒?(2)你想利用憤怒來做什麼?(3)面對類似的情境,你的想法、感受、行為相互關聯為何?是否一再重複?(4)認識承受憤怒與失控行為所需付出的代價為何?學習憤怒管理的目標,是在憤怒造成問題之前,發現它並化解它,應該多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覺察促發憤怒情緒的危險因子,知道為什麼產生某種行動的前因與後果,學會面對高危險因素時該如何處理,學習不同的因應方式,減少進入憤怒爆發的階段,避開會引發憤怒的狀況,以免不當行為的復發。針對誘發的事件,與信任且擁有健康態度的人,交換意見互相參照,從多種觀點詮釋,學會以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努力防止自己亂發脾氣,可以減少自己落在惡性循環的憤怒模式,降低非理性的衝動行為,以免過著重複悔恨與懊惱的生活,都是幫助自己獲得幸福的方式。

   人們對自己的觀感越正向,越屬於健康的自我尊重者,也較能適當處理憤怒情緒,這些人通常不認為自己是大人物,永遠是贏家,或是讓別人承認他是老大,而是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善待自己與別人,不會處處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通常較能擁有滿足而不失控的生活方式。

   建立信任與親密的人際關係:不論是朋友、家人、師長、甚至情人,如果有份安全信任與健康的關係,與這些人相處時可以輕鬆表現自己,從別人眼中客觀看見自己的優缺點,可以增進自我信心,提升自我價值感,也能減少沮喪等負面情緒。

  培養個人興趣,平衡工作與生活,聽聽音樂、運動、參加社團...,可以幫助自己暫離生活上的緊張心情,有些興趣若能同時增加技能與成就感,那幫助自己的效益更大,有助增添生活情趣外,也能提升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

  學習處理憤怒情緒,需要時間與耐性,只要願意下決心面對,就有機會改變生活,願意給自己愛,願意疼惜周圍愛自己的人,讓彼此都生活在和諧溫暖的支持環境,自己與世界將會更快樂,更健康!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