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負異像-談靈性的尊重

東方技術學院 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靈性社會救渡工作者 林子惟

序言

   今年初以來,從各方媒體的報導一直讓人有種存在被虐、暴力、自殺、死刑廢除的問題,這似乎是一陣子就輪番上演的戲碼,著實讓人存在更多的壓抑、是非混沌與不安,這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在面臨許多的壓力與挫折的同時,產生極大的差異行為、輕者以自虐、放逐、沉迷等消極的方式紓發,嚴重者即以傷害自己或他人獲得與壓力、不滿等抗衡的滿足;這些一連串失序的因,導引了隨即面臨法律、道德、良知等等的社會問題,因此當人們在吵著死刑的廢除與犯人的人權時是否應更擴大的沈思,這社會出了何種嚴重的問題呢!

   許多負面的反應,經常都會用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來心證各種失調的產生,既然如此何不慢下來呢!當今也有許多的慢活、樂活的生活方式產生,都是希望能用來調解變動的衝擊,但這似乎是不夠的,因為物質生活方式的改變仍無法有力的達到某種平衡,追求宗教的救贖或是靈性的啟發成為另一種無形的力量。各種宗教法門各異,其出發點都是中庸至善,若能以宗教的教理和更深層的靈性尊重為出發,以戒為守,讓天、地、人;世界眾靈得以平衡、祥和共處,將是一股緩和動盪疾波的趨勢。

對靈性的尊重

   何謂靈性?列維納斯(E.Lavinas, 1906-)以原創的心靈學而言,指出靈魂(soul)是深植於生命活體,但無法以語言直接指認,它是在人活著的狀態,以失眠、恐懼、焦慮等方式表現出。其目的在引領人類了悟自己人生的根本態度,以建立一個真誠的生活,期能坦然無懼地面對人生的一切;Robert Gilman(1990)認為靈魂最大的特徵在於它是無形無色無味的非物質性,它超越人的一般知覺範圍,不能以一般感官去經歷的神秘經驗;陳淑媛(2005)更分別以宗教、心理學、哲學對「氣」、「靈」說明其意義:(1)宗教上:指超自然的存有、本質、精靈或靈魂。(2)心理學上譯成「心靈」:指感覺、知覺和感情之外更高層次的理性、道德、美感或宗教情感等,為自由或自主的力量。(3)哲學上:一般譯為「精神」,指自我意識亦即Hegel 所用的Geist,指有別於物質的而囊括物質的更大存有,它超越了主體和客體的對立。而榮格在其理論中將「人格」視為一個整體,就被稱為心靈(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為),Henry Skolimowski 則指出靈性是心靈的一種狀態-種真實的存在狀態,是一種超越物質或超俗的世界經驗,而人類對自然的美麗或奇妙產生敬畏就是一個靈性經驗。Robert Gilman(1990)指出,靈性都可以界定為是人類對世界、對自身的認識與體驗,是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經驗與心靈經驗,其基本特性是超越外在世界和內在經驗的分裂或互不相容,綜合上述「靈性」可說是靈魂的(being spiritual)狀態,甚至指的是「人存在」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靈性即是靈魂生存態度的活力展現,是在「死」與「生」的對抗張力間自然產生,它的根本性質和表現,哲學家以「本質」(essence),心理學家用「原型」,宗教家則使用「靈性」(spirituality)來說明,呂應鐘(2007)人之個體是由身心靈組合而成;身是肉體、心即思維能力、靈即本我生命,三者缺一不可,身心靈觀念中最重要的是「靈」的實存,唯有尊重生命的本意,生死交替意涵,才能化解社會問題。

靈性的力量

   東吳大學物理系陳國鎮教授,曾於公視節目中提出近代量子物理學理論,認為人的心靈與念力猶如宇宙磁場的訊息波,個體雖小但對於整個宇宙的物質變化是會有一定的影響力,聯合國2005年的報告明白指出,全球暖化的主因是來自於人為因素,人類的【慾念】讓全球許多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魚類資源枯竭、未來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的短缺、空氣污染、水污染,這些危機更潛藏了更多的國際衝突或族群戰爭,這是大環境的影響;對於小我的個體就是更多的自殺、暴力、虐待事件、精神異樣事件層出不窮的上演。解決的方法很多,但如何才能正本清源呢!既然問題在於人,那麼由人的源頭來尋求解決之道,似乎能有所期待,改變心念,讓啟發靈性的宇宙觀,如佛陀所言"一切眾生皆應平等"!動物、植物蓋莫能外!清海無上師更提出尊重自然靈性的倫理,將可改善生存於地球上人類的命軌磁場,在科學尚未昌明時,我們的老祖先們更以"舉得三尺有神明"用來砥勵個人應做事光明磊落,這是人們對靈的尊重是虔誠畏懼的,也是一種無形的規範道德量。

   社會混亂正是每一個人內心價值觀混亂的表徵,因此讓「靈性再生」即是追尋心理最深層的健全(sanity),換句話說,健全的最深層次亦是尋求靈魂的健康,這樣才能療癒(heal)靈魂的傷痕和解救,匡正內心價值,產生內心的和平,只有內心真正的平和,才能達到真正的慈愛,獻慈悲不滅的火光,取代追逐物慾的貪愛,讓人得以不斷自我超越,突破現實的困境,展現活下去的驚人生命活力與動力。同時在面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人類更能懂得恭敬謙卑、心生敬畏,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不在是主觀臆斷,自私自利,任意傷害生命,破壞自然的和諧、平衡;亦能藉由對環境或大自然的感念與感恩,而展現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古人云:『上天有好生之德!』。

參考資料:
列維納斯,(1993),生存與生存者,台北:遠流。
呂應鐘(2007),破除宗教亂象應先落實心靈科學教育探討,台北市,台灣超
心理學會。
陳淑媛(2005),「積極想像」與「靈性再生」以榮格的「占星命盤」為實踐媒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Robert Gilman(1990), Can the Earth Heal u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IN CONTEXT #24,Late Winter1990).
Retrieved January 26,197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context.org/ ICLIB/IC24/ )
Theodore Rosezak(1996), Awakening the Ecological Unconsciou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IN CONTEXT#34,Winter1993,Retrieved May19,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