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菊阿嬤故事新聞

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

廣成股份有限公司/會計 劉惠玲

  最近最夯的新聞就是台灣之光,陳樹菊阿嬤獲選「時代雜誌」年度百名最具影響力人物「英雄」類代表,最近看了一個報導,因藉由媒體大肆宣揚陳樹菊阿嬤的事蹟,也報導了一些其他像她一樣善舉的新聞,因過往多數人捐錢的概念,是「等我買房子及車子」後,有多的錢才去捐錢,但看到陳樹菊阿嬤一個菜販,平常省吃節用「吃飯配醬菜」,都能捐這麼多錢,回饋曾有恩於她的母校,很多人認為自己經濟都不比陳樹菊阿嬤差,若不捐也說不過去,所以相對的這段時間也帶動了社會小額捐款很多,由於去年金融風暴,小額捐款減少很多,很多規模不大的慈善機構都撐得很辛苦,這波的報導又帶動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及幫助,突然覺得我們的社會好久没這麼溫暖了。

  為何會覺得我們社會好久没這麼溫暖,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新聞媒體播報的新聞,多是政黨的爭鬥、八卦、不然就是很血腥暴力的新聞,尤其是播報一些犯案手法時,分析的很清楚,例如槍、炮如何製造方法,運毒時用什麼各式各樣方法闖關,殘忍殺人過程、燒碳自殺等等,不論平面或電視新聞媒體,都在比較誰報的較腥辣,在先進國家像這種新聞,較細的分析報導都是在晚上21:00後,因較小的小孩已要上床睡覺了,媒體一向是最大所的社會教育學校,像陳樹菊阿嬤故事自然就會帶動良善風氣,但報導不好的新聞,相對只會使我們的社會更暴力,人與人之間因恐懼不信任,而變得冷漠及疏離,惡性循環只會讓我們的環境一代不如一代,導致大家對我們台灣這個生存環境很没信心,全球透過網際網路所看到的新聞,也會認定台灣是一個不穏定、不安全的地方,這就是媒體第四權所要帶給大家的東西嗎?

  媒體的功用本就是要讓大眾『有知的權力』,但知的後面除給大家警惕外,是否有加上導正及教育功能,在負面的新聞中,如何引導正確的觀念及做法,犯案手法也不要報導的這麼詳細才不至於有樣學樣、理所當然,反正從新聞上看到大家都是這樣,還有就是報導的正確性問題,媒體常有很多小道消息,有時消息不一定是正確的,就大肆報導,害當事人名譽受損,就算後來發現報導錯了,就小小的平衡報導一下,但又有多少人看到及知道,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當事人的名譽,嚴重的侵犯到『人權』,所以啊有人說媒體的筆「可以救人,也可殺人啊!」,媒體若能『將心比心,相互尊重』,多報導一些好人好事的事蹟,帶動整個社會團結互助的精神,相信我們的國人對這片土地會更有信心,生活也會更安定、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