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看過去

明興光電研發工程師 劉智友

  大雨過後的凌晨,走在街上,你會發現閃爍的燈光總是照耀著夜晚。

  思考的夜,為了工作想要喝上一杯濃郁的咖啡,會發現沈寂的夜還是有著數不清的商家等待您的光臨。

  一棟棟的大樓,在你需要寒暄的時候,有想過鄰居的定義嗎?真的有體會過鄰居該有的功能嗎?

  在台灣這個科技城,很多我們會敘述的以前生活方式,早已消失。社會是進步了,溫暖卻也不見了。

  我們常常喊著節能減碳。口號很具吸引力,卻讓我感覺努力是不夠的。去了一趟速食店,絕對可以看到有分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的垃圾桶。但在分類的同時,你也會發現,塑膠背蓋、吸管等等很多細節的部分大家都直接丟棄在一般垃圾桶裡面。難道這些都不能再被重複資源回收?還是因為回收成本大過於製造成本?最近有個廣告 "塑膠瓶扭一扭,塑膠減少43%"。難道塑膠就變成黃金了嗎?

  我想敘述的,是要告訴大家,現今的生活因為利益上的考量,許多該做的事都沒有做了。為了讓生活更加便利,我們選擇了複雜的生活。此時的我們該怎麼辦?

  回頭想想當深夜來臨,家裡只有小夜燈,大夥在公園或安靜的地方寒暄。街上只有幾盞路燈,帶來的只有蟲鳴鳥叫與歸巢的路人。這不是比較正常嗎?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是個不變的道理。我選擇了正常的工作,回家後陪陪家人。買了速食回家,食用完畢,紙袋、番茄醬的包裝、飲料瓶蓋全部都資源分類與回收。不管別人如何說,但是我做了。深夜來臨,關閉不該啟動的家電,淺嚐一杯咖啡,與家人閒聊,享受一天工作後的溫馨。

  對地球的努力,我是個產品使用者而不是製造者。所以我的角色就是把可以分類的東西做好的分類,增加回收後的可用性。對於製造者而言,可以重複使用的保特瓶,依照製造的原物料分類成1~5號。若知道1~3號不適合重複使用,可否就減少生產?甚至不要生產?亦不會帶來人類健康上的危害?例如醬油有分大豆釀造與化學合成,儘管化學合成項目符合人體的食用安全標準,難道就一定要生產?為何不做些真正不會對人體有害的天然食品呢?

  人要回復正常的作息,減少使用對環境污染的產品,甚至抵制不用。多花點時間在家庭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傾聽大自然的聲音這才是正確的。許多的產品包裝設計可以用自然植物,如玉米等等提煉。因此為了下一代,減少對環境的危害,確實為地球負責,甚至是對自己的健康危害,下一代才能平安長大,讓這個地球生態循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