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陪他飛翔的旅程

台南縣麻豆鎮公所課員 王若瑋
  這是一段陪孩子成長的旅程,期間深深體會「孩子是人生成長課程裡最好的老師」,沿路風光更是充滿驚喜、刺激,能與大家分享,令人喜悅。

第一段 山不轉路轉

  我有這麼一個兒子,從小就有些調皮、有些聰明,雖然時常犯些小錯,但總不至於煩人,課業也都應付自如,原本以為兒子的一切都應該是順順利利的,明星高中、國立大學、研究所或就業,這一切都是那麼天經地義的,但卻在高一階段起了變化,風起雲湧的變化,一切都來的令人愕然。

   高中一開學,這個孩子就開始不太ㄧ樣了,每天回家把書包ㄧ丟,把自己塞到棉被裡面,任你怎麼叫喊、威脅或好言相勸,都無法讓他離開被窩,每天也都垂頭喪氣提不起勁的樣子,除了玩網路遊戲時才會恢復青少年那股衝勁,我嘗試和兒子談談,但似乎都言不及意,兒子也表明ㄧ副不要你管的絕酷模樣,ㄧ時之間我們的親子關係降到冰點,只是時間仍滴滴答答的ㄧ直不停的走,我愈著急,我兒表現的愈不在乎,一次次的學校成績單送達我手上,ㄧ片滿江紅,名次排列在全校同年級學生的最後一個,請教學校老師得到一個期許的答案:「有的孩子一開始會不適應,也許ㄧ陣子後就會改善」,但是我能把兒子放在「也許」的未來上嗎?如果未來不會改善呢?我兒是否就會ㄧ直沉淪下去?

   我夫妻倆無法漠視兒子的問題,只得承認孩子的失敗,排除親友的異議,幫兒子辦了休學,我們真的必須和兒子一起去找出他的將來,絕不能讓他在人格養成的這段最重要時期,認知人生是混著過的,這對他的人生影響太大,我們真正輸不起。

   兒子沒有品行的問題,老師也一直苦勸並擔保孩子會改變,我不知道孩子會不會改變,但卻知道必須停止腳步重新思考,兒子才有目標再次出發,而現在這個階段他有的是時間。
剛開始兒子排斥的很厲害,他說:「你們幹麻那麼緊張,別的同學和我ㄧ樣混日子,ㄧ樣能畢業,一樣可以考上ㄧ間大學?他們的父母親又不會緊張。」接著一個禮拜不和我們說話,後來有一天,他問我:「媽媽你知道什麼對我最好嗎?你了解我最適合什麼嗎?」,我說:「我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一起找找看」。

   然後那一陣子,兒子開始思考「他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想讀什麼?」這些他以前從未想過的事情,我很高興兒子第一次用自己的大腦想自己的人生,這是一次很大的成長,因為時下年輕人缺乏自己的思考,這次挫折卻讓他開啟了「思考」,兒子自覺不喜歡長時間的唸書方式,但也認知社會看不起技職教育(他自己也看不起),他開始兩難了,和同學聯繫,同學也表達老師說他要去職校混日子。

   那一陣子他有些沮喪,那一陣子只要他願意談,我們就會聊聊,兒子在思考,我在調適,孩子的爸在引導,孩子的爸說:「你和我都是大學畢業,在我們那年代十分了不起,但今天也都沒有什麼成就,我們何不放開自己,不要賦予期許,給兒子一個歡喜的人生,從社會的潮流中退出,如果兒子能夠快樂的過這ㄧ生,今天的決擇就有意義了」。

   親友們都持不同看法,認為我們這對夫妻是現代愚公,認為這麼好資質的孩子可惜了,但我們開始告訴兒子,如果你覺得做個工匠、電匠會快樂,你就要連帶接受做工的生活,享受單純的喜悅,只要你能喜悅我們都樂於接受,孩子睜大雙眼看著我們這二老說:「老媽老爸,你們是異類,我同學的父母,不,是全校每個人的父母,都不可能做到,你們實在很異類」。

   一再的溝通、思考,兒子決定在現實的教育體制下選擇高職就讀,他開始重新準備國中基測,並且是靠自己不再補習,靜下來的心思考著功課,也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興趣,這段時間兒子開啟了「思考」,想自己,想人際,想社會,就是「想」,想原來國中沒弄懂的知識,想自己的未來和選擇,他最後做了選擇-台南高工電機科。

   國中基測仍如去年參加的那次相同,一部分的孩子很認真的寫到最後,很多的孩子趴在桌上睡覺或東張西望無所適事,等到三十分鐘繳卷時間ㄧ到,胡亂寫寫繳卷出場,泰半如此,兒子不再稱奇,但我感觸良多,這些孩子不喜歡唸書,但未來他們仍然會再升學,再混個三年或七年並不難,然後呢?真的很感嘆!

   再次出發,兒子以優秀的基測成績,選擇就讀高工電機科,選他喜好、讀的歡喜,他不想補習,可以,他想補YMCA英語會話,可以,他想.....,他用心學習專業技能也用功唸書,讀的成就,學的快樂,他說「原來我不是不喜歡讀書,我只是不喜歡一直在讀書,我不是不想弄懂那些功課,只是都很艱深難懂,好不容易費勁弄懂也只能拿個60分,亂蠢的」。

   低成就、低學習力,高成就、高學習力,每個教育專家都懂,但我在明星學校和大學指考看到的仍是高難度的題型,低成就的學子(涵括那些明星學校的學子),反觀挪威基礎教育精神,是每一個孩子都不能放棄,教材設計是以班上最差的孩子為最重考量,因為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後果都將由社會來負擔,這樣的教育理念,令人心怡,但可惜我們都無緣享有,我們的學子沉溺在升學主義及考試排名等價值觀裡,無論優劣,都無力掙脫。

   放在對的地方,就會作對的事,那次嘗試竟然作對了,兒子十分適合台南高工那種「今天讀學理,明天做做看」的讀書方式,高職3年間,他活的精采無比,課業保持第1名,實作成績也是第1名,參加作文比賽得佳作,參加東洋劍術比賽得台南區中學第3名,參加台南區中學英語精英營,英語進步神速,高二即考過全民英檢中級,組隊參加話劇比賽,編寫劇本、製作音效...,這才是他想過的人生,他過的充實滿足,3年後參加四技二專統測考試,拿下全國工業類組第1名,這一段難忘的經歷,兒子與我們建立了互信關係,也對生活學會感恩。

   我很高興能偕同兒子走過那段困惑,其實當時的我真的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更好」,但我知道「困境不理會絕對不會變成佳境」,我教了兒子、也教了自己最重要的一課,「既然行不通,變通絕對是最好的嘗試」,我相信人生的路和關卡還有許多,但我們已學會變通的經驗。

第二段 路轉峰迴又一春

  徬徨又出現在兒子大二升大三那年,為了研究所的選擇而讓內心衝突又回到了原點,兒子困惑在是要拼台清交成等名校或是留在技職龍頭母校台科大,同學不斷嘲笑他「有台清交成可以讀,為何要選擇技職學校」,社會價值也不斷衝擊他「要選擇排名愈好的學校,未來立足社會的成就愈大」,兒子又在這矛盾裡遺忘了自己。

   我等待他的猶豫,反反覆覆翻騰了一年,大三下學期學業成績平均95分,衝上新高,台科大電機系啊!竟然比國小成績還好,大三升大四的那個暑假還是很忙碌,留在學校做專題報告、參加高階英語研習還順便陪陪女朋友,原本以為兒子應該是充滿自信的,但沒想到他腦袋裡竟是一團混亂。

   兒子準備推甄成大電機研究所資通組,但他資通類的專業科目卻學的不太好,也非他所擅長的群組,雖然其他專業科目的分數均不錯,但卻不知道如何展現,推甄資料才會好看?
我非常訝異的詢問「那你最擅長的專業類組是哪一組?」,兒子答稱:「電磁電波學等專業科目,都有極高天賦,每科學業成績都是99分」,我幾乎是怒瞪著他,質疑他的腦袋有問題,他不好意思的表示:「如果選電磁電波﹝電信﹞組,我們學校設備、師資都更好,只有學校排名輸給成大」。

   我惋惜地說:「我一直以為6年前沒讓你去念一中,而是去讀南工,那時就應該教會了你,沒想到你繞來繞去還是回到原點,我再一次告訴你,我們把你放在對的地方,因為希望你能實現自我,做你自己就好!」

   兒子試探的問:「你們不想我到台清交成等名校唸研究所嗎?不會覺得可惜嗎?不會覺得我逃避壓力嗎?」,我實在很想哈哈大笑:「是喔!那麻省理工好不好,說出去多有面子啊!」,但我只能嘆氣:「你並不清楚為什麼要唸研究所嗎?那先去當兵吧!或先去就業吧!等你弄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時,再回頭來唸研究所吧!」

   兒子很斬釘截鐵的說:「我想要賺錢、開賓士車,我很怕同學以後從台大研究所畢業,開著賓士車,而我從台科大研究所畢業,卻沒賓士車可以開,那會被笑啊!」,孩子想賺錢、想入社會,也是好事,但卻不用「急」,而且任何事情也都是一體兩面的,雙面都需要考量,生活更是點點滴滴的感受,名校的光環並不能減輕生活上的壓力,而這些問題和情境是否都已了解?

   最重要的是你在哪間學校可以獲得最多的資源?讓自己變成最有能力的人,哪間學校就是最值得就讀的地方,不要被名校名牌給誤導了,名校看似集眾多資源﹝包括教育、社會、財力﹞於一身,似乎這些資源也平均分配在每個學子身上,其實不然,例如電資等科技學院絕對分得多,機械等傳統學院就分的少,優秀學子分的多,墊尾的搞不好分不到,這就是「資源多就絕對分的多」的名校迷思。

   我期待兒子能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聲音,看看哪個世界、哪種情境最能讓自己感覺愉快,並遵從自己的心意!畢竟旁人說的再多,也是無法替自己過日子的。而且我一直認為努力不是生命的常態,生命應該歸屬在他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只有適能適用的學習,方才能長長久久。

   兒子決定留在台科大唸研究所了,他的同學們也很棒,陸續考上台清交成研究所逾15人,彼此間交換心得和感受,點點滴滴都各在心頭,兒子偶而落寞,我反認為:「真棒,以後你可以處處逢緣了,無論是借用名校資源,或職場互相提攜,都有同學可以聯繫,你的人脈真豐厚啊!不要忘了日後還要多跟同學聯繫,切磋所學、互長所長喔!」,兒子笑道:「也是啦!當年高職蔣老師也是說大家一起攜手到台科,那以後要說大家一起攜手到世界囉!」

   他走他自己的路,兒子大四這一年,在教授的指導下,提前參與碩士研究計畫、研究室工作,修習研究所課程,教授更指定到台大旁聽多門研究所課程,教授開啟特殊網路系統,指示閱覽國際碩博士論文,亦擔任博士生論文部分撰寫工作,現在他即將大學畢業,已得到教授的肯定、建議,除交付台積電研究案工作,也籌備規劃博士研究計畫。

   他爸和我漫步走在三村國小的操場裡,他爸說:至今仍質疑「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的觀點,而是崇尚「要放他在對的地方,讓他作對的事」,遇強則強,那只能成就少數的孩子,快樂的學習,那才能成就每一個孩子,相信在這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位置。

   後記:台灣的升學道路有兩條,一條是研究體系﹝高中大學﹞、一條是技職體系﹝高職科技大學﹞,原本可讓學子適性學習,對整體社會發展也有莫大功效,但可惜近年來無論高低階層都被「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觀念濡染,兩大體系嚴重失衡和對立,令人扼脕,尤其常以會唸書的孩子讀高中、不會唸書的孩子唸技職來區隔,阻礙了孩子的認知和選擇,也讓技職體系的發展受限,很是可惜,其實,對會唸書的孩子,技職體系也可以是不錯的選擇,重點不在於會不會唸書,而在於適不適合,真心期盼,有家長可以因為分享這篇文章,而給孩子更寬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