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週一蔬食

桃園縣立同德國中總務主任 廖秀芬

  由於環境的變遷,地球暖化造成導致極端氣候出現頻繁,巨大的災難接踵而至,尤其臺灣受到氣候變遷的為害甚鉅,一場莫拉克颱風的侵襲,造成無數生命財產的損失。事實上,全球暖化的問題,從十幾年前,原本只是科學家的呼籲,到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以至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會議中指出,全球溫室氣體必須於2015 年開始下降,以控制全球溫度上升不會超過攝氏兩度,否則氣候變化將對地球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但我們只有不足十年的時間來制止全球不斷增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如何避免暖化,除了是各國政府責無旁貸的要務外,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團體亦積極努力不懈振臂疾呼,喚醒面對地球暖化的課題。

  提倡蔬食運動是以環保為出發點,認為肉食是當前地球暖化急速惡化的最大主因之一,全球畜牧業早已成為地球暖化的重要原因,每年在肉類產製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超過交通運輸的百分之四十,佔全球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八。而為了提供畜牧業飼料所濫墾雨林,更讓儲存二氧化碳的功能大受影響,同時畜牧業佔用了地球百分之三十的土地,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量的百分之二十,比各種交通工具排放的總合還多,生產一人份肉食所耗的能源,足以生產十到十五人份的蔬食餐飲。因此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公開呼籲全球民眾「不吃肉、騎單車、少消費,就能幫助地球退燒。」強調吃肉不但破壞環境,而且對健康有害無益。

  或許「騎單車、少消費」,大多數人可以接受,但「不吃肉」對嗜肉者,也許面有難色,如能減少肉食,也很難得。因為從飼養開始,就必須投入飼料和水,屠宰之後還要運送到市場,都會造成污染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種植樹木有助減碳,不過,等待樹苗成長,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改變石化業、研發新能源,則需要更久的時間;因此響應肉食減量,不失為快速簡易的作法。假使家庭裡每週有一天餐桌上沒有肉,等於肉品用量少七分之一,立刻就可以直接對地球有幫助了。因此,「週一無肉日」等與環保減碳議題相呼應的活動蔚為風潮,其實只要均衡攝取營養,健康減碳好處多多。如果一開始不習慣吃蔬食,可以先從每餐減少葷食開始,以漸進的方式享受吃蔬食的好處。很多提倡蔬食的團體期盼各國中小除了在課本上傳遞此議題,更希望真正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於是推動「響應一週一蔬,愛地球一生一世」,校園中談的是「蔬食」而不是「素食」,希望不要賦與宗教的聯想,也就是國中小學童每週總共五天營養午餐中,至少一天全以蔬食為主,希望建立低碳飲食概念,讓學生有更健康、均衡的飲食的同時,也能達到環保教育目的。

  面對大自然的反撲,在八八風災後發起無肉日活動,及提倡蔬食的方興未艾,除了口腹之慾,仍難脫對蔬食不夠營養的觀念,不過營養師強調這是錯誤的觀念,現代飲食大家比較精緻化,營養很豐盛甚至過量,可以做一些機能上的調整來做身體的環保。高量的纖維質反而更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做腸道的環保。植物化合物,包括抗氧化營養素,能做體內和細胞的環保。蔬食並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反而可讓自己的身體與環境都喘一口氣。蔬食比葷食有較高的纖維質、維生素、礦物質與植物性化合物,熱量密度較低,營養成分密度高於葷食,所以更易達到保健與預防慢性疾病的效果。或許一開始要全面性接受比較難,可以先從每餐中去減少葷食的攝取,慢慢地變成一餐吃蔬食、進而逐漸養成蔬食習慣。其實每周吃一天蔬食,總比都不吃蔬食好,如果大家能一起響應吃蔬食,既可做體內環保,也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地球暖化是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氣候的變遷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長,對人類也造成很大的影響,面對全球暖化除了要節約能源外,生活中可從飲食方面來著手,因此未來將配合推動校園一週一蔬食,鼓勵學生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食,嚐試每週吃ㄧ天蔬食,減少肉類的攝取,同時也提倡以食用在地的食物為主,減少食物運送過程所產生的碳,達到健康、減碳的雙重目標。

  您願意選擇吃蔬食了嗎?「不吃肉」可以為自己造福,同時知福、惜福,也為他人、為地球造福,願大家共同來響應「少吃肉」的新蔬食文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