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化救地球

桃園縣立同德國中校長 劉文韻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大,災難也越來越嚴重。有些原本多雨的地方卻發生旱災,颱風一來,過於集中的降雨又造成水災;有些地方夏天熱得不得了,冬天該下雪卻反而不下雪,像歐洲的法國等國家就屢創夏季歷史高溫新紀錄,使得原本不曾出現高溫氣候的地區,因而發生熱死人的現象。這些都是各地平均氣溫上升,造成地球暖化的結果。為了對抗暖化,各國都努力減碳,不僅促成了碳交易市場,把廢棄的排放量拿來拿到市場上來買賣,更積極努力合作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註:「碳交易」是根據京都議定書協議的規定,要求各簽約國必須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一九九零年的排放標準。如果有些國家或企業採取了更有效的減碳策略,減掉的碳排放量超過了原本的協議標準,那麼,這些多出來的排放量就可以當成排碳權,拿到市場上賣給需要的國家或企業。換句話說,排碳權是種有價商品可以在公開市場上交易。自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開會制定京都議定書始至2009年,全球先後已有一百八十三個國家簽署京都議定書,如:歐盟、俄國、法國、英國、中國、加拿大、澳洲、印度等,但溫室氣體排放量佔世界前幾名的美國至今仍未簽署。)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中明定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其中,若以單一分子的溫室效應強度來比較,以後面三種氣體最強;但是,若以大氣中所有分子的影響效應而言,則因為前三者的含量大,尤其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占上述六種氣體總效應的百分之五十五,既然二氧化碳的「貢獻」佔了一半以上,要積極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就當然該以二氧化碳為主了。因為二氧化碳主要源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與天然氣等人為燃燒,所以要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就必須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消耗化石燃料是為了提供各種機械如汽機車、冷暖氣、生產設備的能源,所以要控制化石燃料的消耗,就必須節省能源的使用。

  既然如此,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減少能源的消耗呢?其實,只要一些新思維,一些小舉動,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例如:每天早上進入教室,不要急著開燈、開電扇,先將窗戶打開,增加教室內空氣的流通,自然可降低教室空間的溫度;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關電扇;只要多利用一些提高生活空間舒適感的小撇步,就能立刻地停止能源的消耗,讓火力發電廠減少燃煤、油或天然氣,當然也間接地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少看電視、少開車、少坐電梯等,也都能達到一樣的效果。因此,只要我們改變目前的生活型態,多走路、多騎腳踏車、多走樓梯、多看書、多出外運動、多早睡、多早起,就可以直、間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至於許多人主張少吃肉,是因為在養動物與運送動物、儲存肉品的過程中,確實會造成許多能源的消耗,所以如果能多食用在地的蔬果產品,減少肉類或跨國食品的購買,在某種程度上,對節能減碳的響應是有其正面功能的。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員,抗暖化救地球應該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