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為和諧基礎

臺北大學副教授 邱光輝
  儘管台灣努力追求國際化腳步,然而仔細檢視,我們的國際化程度足夠嗎?若不懂得尊重其他文化,徒增誤解與隔閡,也無法汲取其他文化的優點。尤其以主觀意識去看待其他文化,這不為國際化的一大阻力,也會是人與人溝通的最大問題。從幾個例子去剖析,就能夠清楚判讀,究竟台灣與國際的距離很近?抑或自我阻隔於國際之外?

從姓名學看文化差異

  最近負責籌辦一項國際學術會議,大會循例要求報名者透過網路報名。個人資料欄須分別輸入姓氏與名字,並以程式設定姓氏欄為必填。若未填寫,資料就無法送出,一切看似合理,也合乎邏輯。沒想到有一位報名者竟在姓氏欄上填寫"----"。原以為惡作劇,後來才知道,報名者沒有姓氏(Last name),不填寫,資料又送不出去,只好抗議式地填上"----"。可以想像換作我們是當事人,一定感覺很不受尊重。

  沒有last name?聽起來像笑話,卻千真萬確。我再深入認識,才知道南島語系的民族,根本沒有姓氏的概念,他們用?of?代表某某人的孩子,或某某人的孫子。所謂的姓氏,對他們而言倒像一連串的族譜。

  南島民族自有一套?名字?學問,引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的研究,在徐雨村 (2006) 所著「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中指出,原住民的親族組織是家庭與聚落的構成基礎,顯示他們的命名自有其系統。原住民的命名方式有別於漢人的「姓名」,例如泰雅族命名方式是「親子連名制」,名字有兩段,前段是自己的名字,後段是父親的名字。徐雨村認為「姓名」這個語彙帶有漢人的文化觀點,分為姓氏與名字兩段。對原住民來說,用「名字」這個名詞比「姓名」更貼切。對其他文化不了解,往往造成隔閡,像很多原住民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恢復原住民名字時,仍會被詢問說:「你的姓氏是什麼?」。

賓拉登幫忙上了哪一課?

  國內習慣把Osama bin Laden譯為"賓拉登",其實阿拉伯語通常不把父名作為姓氏使用,所以賓拉登根本不是姓。從字源學來說,「賓‧拉登」是奧薩瑪的父名,而父名只是他全名的一部分。他的全名「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賓‧拉登」是他祖傳四代名字的組合。所以他應該被稱為「奧薩瑪」或「奧薩瑪‧賓‧拉登」,而不應該被稱為「賓‧拉登」。

  當追求國際化時,要先懂得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常習慣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尤其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回教徒常被套上恐怖份子的陰霾,然而絕大多數的回教徒是因為篤信回教而成為回教徒,並不是信奉恐怖主義的回教徒,若一直把回教汙衊,怎麼可能談尊重與和諧呢?

  當我們不懂得尊重,就不會認真了解別人的文化,像最近台灣就傳出雇主強迫信奉回教的佣人吃豬肉,甚至引發國際間抗議,這需要大家認真思考。確實以台灣社會的生活型態,不吃豬肉很困難,基於尊重的原則,還是可以克服。家中曾經請過一位外佣,是信奉回教,為了配合她,家裡儘量少用豬肉,改以其他肉類替代。昔日清代鄭成功來台時,就有很多回教徒,儘管台灣習慣以雞、豬、魚三牲,因此祭祀時豬肉不上桌,這是對前一代人的尊重,有其歷史意義。

  若人們習慣用本身的價值觀,斜視別人的文化,只會造成誤解與隔閡。人與人溝通,不是以你的意見最重要,而要了解與尊敬。

回教的新年是哪一天?

  台灣要談國際觀,對於全球佔五分之一的回教徒,我們又認識多少?如果不去認識這五分之一的人口,國際觀程度恐怕立刻減少了五分之一。我們所稱的「回教」,本名伊斯蘭教(Islam),「伊斯蘭教」一詞,來自阿拉伯文,其含義是「接納、服從、順從」之意。信仰及實行伊斯蘭教義的人稱之為「穆士林(Muslim)」,乃是阿拉伯語伊斯蘭的衍生詞。他們有許多文化與我們不同,不妨問問自己認識多少?。

  可知道回教新年是哪一天?按照西曆來算,每年可能都不同一天。就像我們依照農民曆過新年,回教也有自己的回曆,又稱伊斯蘭曆,正式名稱為希吉萊曆(Hajra,原意為「遷徙」),紀念穆罕默德於西元622年率領弟子從麥加遷徙至麥地那。還記得古代將回教稱為「祆教」,就是拜月教的意思,這套曆法依「月亮運行」來計算,以西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曆的元年1月1 日,每當新月出現時定為每月的一日,12個月為一年,不設閏月,閏年於第12 個月後加一天,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時48分,而每隔2.7年會和西元曆相差一個月。

  可知道齋戒的意義嗎?每年回曆九月就是其齋戒月,齋戒的意思就是在這三十天之內,從日出到日落,不進食、不喝水,藉此培養忍耐、節制私慾、親身經歷饑餓、貧窮的痛苦等,還包括禁性慾,以求自省,用以換取赦罪。

  可知道回教徒如何看待?利息??回教教義禁止放高利貸,認為每件事情都要確定,有風險就是不道德,他們認為利息趁火打劫的行為,所以根本沒有浮動利率。所以回教銀行不收利息,而收取交易費用;非回教銀行才會收利息。回教有其進步的一面,就看我們有沒有深入了解。因為認識,才能夠消弭誤解。

  可知道鄭和也是回教徒嗎?有趣的是,鄭和也皈依佛門,對於信仰十分專一的回教徒,覺得不可思議。江蘇鄭和研究會秘書長孔令仁的說法,「鄭和信仰佛教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為了工作,一方面是為了世俗。在工作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國家中,有許多都是信奉佛教,鄭和身負重大的外交任務,如果具有佛教徒的身份,就可以更容易地融入當地,也能更順利達成任務。」鄭和率領的龐大艦隊在二十八年間七度下西洋,打通了中國和東南亞、印度洋、阿拉伯地區的海上交通。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都能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也是他圓滿達成出使任務的重要關鍵。

  我們教育上的國際化很少,要從生活中做起。當責怪別人的民族野蠻,而不去了解,用藐視心態,從根本就造成溝通問題。如果不了解對方,要談族群融合,是不可能的。人們習慣把敵我界線畫出來,這種心態需要改變。要成為一位國際化的現代人,就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文化,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參考資料
徐雨村著 (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發行P18-19。http://beta.nmp.gov.tw/main/07/7-3/3-2/2-16/3.pdf
陳玉箴、程嘉文撰(2006),「鄭和下西洋600年專題」,中廣廣播,http://203.69.33.10/all_net/news/sea/sea.htm
林沿瑜撰 (2010),「伊斯蘭/尊阿拉 最重開齋節」,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WORLD/WOR4/5424315.shtml
胡蕙寧撰(2004),「怎麼算日子」,自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r/21/today-world1.htm
「台灣地區宗教簡介-回教」,內政部民政司,http://www.moi.gov.tw/dca/02faith_001.aspx
「奧薩瑪·賓·拉登」,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A5%E8%90%A8%E7%8E%9B%C2%B7%E6%9C%AC%C2%B7%E6%8B%89%E7%99%BB
「伊斯蘭教」,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C%8A%E6%96%AF%E8%98%AD%E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