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氣候變遷 我們可以做什麼

國立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 陳泰然
  今天大家在關心環境議題,對住在台灣地區的人來講,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可能都記憶猶新。不久之前的沙塵暴,可能是台灣歷年來曾經發生過最厲害的一次,而去年的莫拉克颱風(88水災)以及最近在中南部地區發生梅雨季豪大雨災害,這些都歷歷如目。每個人大概都會關心,這些劇烈災害性的環境變化問題,是不是跟全球氣候變遷有關呢?在最近一、二十年來全球所關注的環境議題,就是全球暖化以及全球氣候變遷。在這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裡,有幾個議題是我們應該更關心的。第一是糧食問題,第二是水資源的問題,第三就是能源問題。對我們台灣來講,災害的問題、疾病還有其它如社會經濟問題等,都是很重要需正面以對的層面。

  首先就個人比較熟悉的領域-大氣科學裡的氣候與天氣來談。每個國家都有氣象局來做氣象的測報服務,過去氣象局所作的氣象服務,不外乎是天氣的預報、災害發生之前的一些預警,以及災害來臨前提供防救災之必要氣象觀測與預報資訊等等。但是最近一、二十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氣象局原來的業務漸漸發現有不足之處,現今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裡,有一些新的構想出現了,提出了一個叫作全球氣候服務架構 (Global Framework for Climate Service, GFCS),因為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各國都在考量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進行調適、要有什麼樣的政策來因應。舉例來說,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美國的國家大氣海洋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雖原來已經有了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NWS),今年又經國會通過成立另外一個單位,叫做氣候局(National Climate Service, NCS)。氣候局(NCS)主要是在收集並評估氣候資訊,針對未來氣候變遷的可能情境提出方案,以提供政府各部門形成因應調適策略的參考,讓各部門能提前對可能的氣候變遷作好準備,個人認為這樣的因應調適對台灣而言尤其重要。面對這個問題,我國如何重返相關國際組織,與國際接軌是很重要的。個人認為我們下一步應該要非常積極來推動,不管政府或民間都應該重視重返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議題,我們可藉參與這類國際性組織獲得更多的資料、更多的訊息、更多國際的接觸,姑且不論是用什麼樣的身份,一旦加入後,我們將知道國際上在這個主流思考方向,如何建構未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擬定妥適的因應策略。因此,個人要呼籲我國應該盡量爭取重返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民間與政府亦應該極力爭取參與全球氣候服務架構(GFCS),以便能夠跟國際對話。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防救災應變問題。最近馬總統已經把我國的防救災與氣候變遷等相關議題,提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個人認為作為國家領導者,這樣做是該獲得全民高度肯定的。以台灣來講,這麼一個小地方,大部分的地區、大部分的人口,每年都要面臨至少兩種以上的天然災害,是全世界對天然災害最敏感的地區。包括颱風、地震、豪大雨、土石流等,這些天然災害跟我們生活在一起,若不將它提昇到國家安全層次,那台灣將難永續發展。所以最近一旦災害發生時,國軍就開始進駐到第一線,協助救災與復建工作,我認為這是對的。記得1975年個人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台灣有什麼樣的氣象問題,比較值得投入去研究。個人認為,研究氣象就是要跟本土結合,當時台灣的農業還是很重要的經濟活動,當年五六月的時候,因為梅雨期的連續性降雨,使中北部地區二期稻作無法收割,稻株倒伏,穀粒脫落,當時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所看到的是,政府已經下令國軍隨時準備,一旦天色放晴,要下鄉幫農民搶割。個人對當時農民二期稻作因梅雨而收割受阻感受很深,也因此選擇華南與台灣地區的梅雨進行研究,至今從未間斷。其實國軍在很久以前對於防救災與災後復建已經有經驗了,例如民國48年中部地區的「八七水災」,只是一般老百姓也許過了太久不記得了。個人認為明訂國軍在災害防救以及災後復建方面的任務,是很重要的。

  從氣候變遷與災變天氣觀點來看政府執掌部門,中央氣象局目前負責台灣地區天氣、氣候方面的服務,包括觀測、預報、預警、防救災協助等等。過去它扮演這麼重要角色,未來它的角色將會更吃重。民國101年開始要落實的中央政府組織再造,依目前狀況觀察,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所應俱備之明確反應,並沒有在中央政府組織改造中作適當的處理。個人認為對台灣而言,在天氣與氣候範疇裡,從觀測、預報到評估,應該要結合許多部門以氣候變遷與劇烈災變天氣作主體思考,使政府在面對防救災與氣候變遷調適方面能更有效率和效能。

  目前政府主管氣象部門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主管水資源或水災是經濟部水利署,主管土石流是農委會水保局,這些分屬在不同的政府部門,在相關業務之橫向協調及合作誠屬不易,如果在未來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組織架構容納這些職掌,讓這些公務部門都能夠有從災害的觀點出發的共識,這也涉及資源有效運用的問題,那麼將來不管是在環境資源使用或是環境異常現象發生時,如何去調適、如何去防範更多的災害、如何降低更多生命財產的損失方面,將會更有效率效能。從近年來台灣所面臨的氣候與天氣異常,特別是劇烈天氣災害問題,個人認為政府組織再造與部門調整,不能只用簡單原則來思考,如果組織再造原則已經定案,個人認為隨後的相關部門功能也應該要有所調整以將氣候變遷相關事宜納入。環境問題雖是全球性的議題,但是台灣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尤其更為敏感,如果我們沒有非常密切關心自己的環境議題,並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的話,我們面臨的問題將會比其它國家更為嚴重。因此,大學或政府研發部門,在研究發展創新科技方面,也應該朝著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著手。

  就能源這個議題而言,台灣主要的能源還是靠進口,全球氣候變遷所導致的能源危機,也是我們台灣應該要正視的議題,因為其他國家也將會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全球地底下的能源據估計僅剩三、四十年可使用,我們應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其他替代能源。我們將來的能源政策是什麼?什麼是可以再生的能源(renewable energy)?如何開發綠色能源?希望能源政策應朝讓台灣將來的能源不至於完全靠國外來進口為目標。台灣所處的地理環境有正面也有負面,雖然會面臨很多災害,但是環境是可以被利用的。我們四面環海有很多的海洋能源,比如說黑潮-這個全世界非常獨特的黑潮能源,是否可以把它轉換成台灣可以利用的能源?我們還有風能、太陽能及其他能源也都值得開發,但是海洋能源可能是台灣未來很重要能源開發的方向。

  糧食這方面,個人認為台灣地區不應該太依賴國外,目前我們都以為台灣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其實我們進口糧食還是大宗,很多牽涉到糧食的政策都應該重新思考。有一些小說或某些推論已提出,如果全球的氣候異常導致不斷有更劇烈更頻繁的劇烈天氣發生,例如不幸某個地區發生很大的氣候災變,造成糧食短缺,可能進而引發全球的糧食戰爭。

  種種議題談到最後,政府高層在政策上應該思考怎樣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下相關之議題,不管是糧食、能源、災害、疾病、還有水資源與國土使用等各方面,都要儘早擬訂因應對策,成立一個能夠統合各政府部門的中央單位,來面對這樣龐大的環境議題,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