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的創業家精神會消失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 余偵閱
  當你在50~60年代工作時,有沒有想到今天的世界?

   在台灣,繼承過去台灣奇蹟的創業精神逐漸在轉變、再改觀,卻也逐漸消失,為什麼?

  以美國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文化是追求個人英雄主義,從小教育就是開放式學習,讓兒童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因為快樂而學,並不是為了成績而學。目前只有中國、台灣是在做填鴨式學習。這就是跟台灣學生在基礎教育上最大的差別。

  社會上則是有讓年輕人去挑戰、去追求的開明機會及風氣。「創業」一直以來都是非常蓬勃發展的,美國大學生在大學時期就勇於追夢、追求理想,追求那看不到的目標。

  雖然說東方與西方的社會環境、國家文化差別很大,而且個性也佔很大的因素,但其實我們要區分清楚的是,「創業者跟創業家是不一樣的。」

  創業者可能是將重複將現有的營運模式、產品資源,作重複性的開創。類似隔壁那條街開了一間7-11,那位店長他是加盟創業,但他並不是創業家。

  創業家是創新者、創造者,他可能是一種掙扎、一種不滿足、不甘心、為了某種信念而去做,做沒有人做過的事情。將他腦海中的東西真實的呈現在現實中。
類似比爾蓋茲當時的願景:「讓全世界每戶人家都有一台電腦。」當時的願景,創造了現在的世界。他將他看到的化為現實,那他是創造者嗎?是的,他根據當時的情況、資源,做了可以達到這個願景的行動。

  「因為看到未來而做到未來。」

  在台灣的創業家,如果說太年輕冒出頭,會被社會磨掉。年紀成熟一點後出頭,則會錯失時機。但其實最重要的,因為社會資源豐富、環境安穩、學校教育塞滿生存空間,反而讓年輕人安安穩穩的成長,少了不滿、不確定。多了彷徨、迷惑。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及機會思考生命的價值及意義。

  套句孟子的《告天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在的情況如同此句。

  現在的環境雖然如此,但安穩會有變動,變動會有危機,危機會產生機會,機會遲早會造就下一個時代的新精神、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