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萬物以養人人棄污染以報天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豐原中原國際獅子會副教授 陳金發

  凡稍具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一個經濟體系中,全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各種最終財貨與勞務之市場價格總合。其內容包括四大生產因素的土地租金、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及企業家利潤暨折舊及間接稅的數額,是一國的經濟指標,代表該國國力的強弱,其數額愈大,正面的意義也愈大,因此GNP+已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標的。

  GNP+固是生產活動的數量化,也是社會購買力的表徵,但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物稀則貴,物盛則衰的自然秩序下,一再向上提昇GNP+是否真正能帶給我們幸福快樂,或許更值得我們詳加省思探討。在經濟恆變律中,人們只能夠發現資源、利用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變換資源的形態,絕不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資源。因此作為經濟活動客體的資源,雖然在經濟活動主體的勞動及經濟活動媒體的資本運作下改變了形態,以一個特定的類別、結構、品質、數量出現,也就是我們的文明產物,但它源出於自然資源,最後又回歸於自然資源的宿命,?永遠無法改變;其次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物質與能量,在物理量上是永遠不變的,且所釋放的物理量中,通常只有一部分是對人有用的,大部分是對人無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就是我們常說的環境污染。既然經濟活動中吸收和釋放的物理量不變,我們在改變資源形態的過程中,是否應將有害的部分減至最低,有用的部分使其最大,是我們應特別注意的課題。

  由經濟恆變律中,我們知道人類在追求正面的GNP+中所釋放的物理量,必定產生負面的GNP--Gross National Pollution,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塑膠袋,每一個對正面GNP+的貢獻約只有個位數的價格,金額有限,效益短暫;但每一個塑膠袋在製造中的污染,使用中的污染及拋棄後的污染,其危害是無形的,時間是長久的,因此其GNP-絕對大於GNP+,可是人類為圖一時方便,仍不自覺的在使用塑膠袋,生產者基於消費者導向,也只有不斷的生產,我們週遭的環境,有多少類似的產品,正在危害我們生存空間,各位消費者可曾想過。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人類僅利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取用少量的資源,而且主要係以木材、水、牧草、動植物等可以再生利用的資源,或在不影響資源自我潔淨能力下從事經濟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並不大,但自產業革命後,人類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追求現代文明自豪,不斷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日新月異的物質,滿足了人類的物慾,但附帶產生的一些有毒和難以分解的廢棄物,已毒害自已遺害後世。另外現代化的設備,大量且快速地掠取天然資源供給人類使用,自然生態環境已慘遭破壞,熱帶雨林逐漸消失,土地沙漠化現象頻生,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等自然環境失衡的事實不勝枚舉,人類為此正承擔著大地反撲的苦果.

  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惡化,大多數是人類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自然環境若再持續惡劣下去,人類自我滅亡的時日或將更加接近,為了維持我們基本的經濟福利指標,為了我們人類的永續發展,在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生產體系裡,消費者是確保環境品質的直接鬥士,只要人人在消費時多想想這一產品,在生產時,在使用時,在廢棄時帶給我們的GNP-,是否值得我們用GNP+去換取,人人購買GNP+大於GNP-的產品,人人為子子孫孫保留淨土,誠人類之福,地球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