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地下水資源

崑山科技大學污染防治所副教授 吳庭年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海島型氣候,受梅雨和颱風季節之影響帶來豐沛的雨量,但季節雨量分布不均。且受台灣地勢陡峭、河川短小等地形特性的影響,約有60%以上的降水量直接排入海洋,致使可利用的水資源並不豐富。因此台灣各主要溪流多建造有大大小小的水庫,欲儲留豐水期的降雨量,但夏季期間日照強烈,因蒸發作用所散失的水量亦甚為可觀。曾有學者提出興建分散式小型地下水庫的看法,著眼於降低散失的蒸發水量,且有利於區域配水,此與進行地下水補注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因全球暖化作用造成氣候異常,全球各地履履傳出長期無雨的旱象,或動則百年洪水頻率的暴雨成災,更使得台灣一向倚重的地表水資源不足以依賴。可能因苦等不到梅雨或颱風峰面雨量,造成水庫乾涸見底,台灣民眾須經歷分區供水的缺水期間;另可能因颱風帶來的豪大雨量,造成土石沖刷崩落,自來水源濁度瞬間飆高,超出淨水廠的處理負荷,亦形成雨期無水可用的特殊現象。

  地下水係指地表面下土壤或岩石孔隙中儲留的水量,地下水雖非為台灣主要利用的水資源,但在枯水年使用的地下水資源曾高達40%。隨著逐年遞增的氣候異常發生頻率,地下水在水資源利用上所伴演的角色更加吃重。地下水資源須有足夠的水量,及無污染的水質,方能提供穩定的水資源使用。無論是自然界發生的天然作用或人為的相關活動,皆可能對地下水質產生顯著的衝擊,一旦發生污染即可能限制地下水之使用用途。地下水的水質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地形、含水層礦物、地表水補注、海水入侵、及諸多人為活動等,雖然定期地下水質監測有助於瞭解水質現況,一般並不容易查覺地下水是否遭受污染, 除非地下水遭受極大量的污染物滲入,才會反映於地下水質。台灣地下含水層較主要的地下水質惡化問題有海水入侵,尤以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及屏東平原兩大地下水分區最為嚴重;其二為地下水質有氨氮或有機碳偏高的現象,此為各地下水分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三為地下水質有砷、鐵、錳偏高的問題,此部分源自於地層礦物的溶解作用,與各地下水分區地層結構有密切關係,如台南、嘉義一帶普遍有地下水含砷量偏高的情況。

  針對海水入侵與地層下陷的問題,起因於地下水的超限利用,主要的解決方法宜針對沿海養殖業訂定明確的產業政策,並對地下水資源的水權管理採行總量管制,同時利用豐水期進行地下水補注的措施,方能保有奄奄一息的地下水資源。至於地下水質氨氮及有機碳偏高的問題,可能原因包括都市廢污水的滲漏、河川污染的下滲、農田肥料的漏失...等,若能建置都市下水道系統、城鎮污水截流系統、及污水處理廠,應可有效改善此污染情況。另針對特殊地質區域,如地下水含砷量偏高,宜劃設地下水限用區。若未即時採取適當的措施,防制地下水資源的耗竭與地下水質的惡化,未來是否能挺過大自然的反撲,實在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