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容積下的人權

淡江大學 建築研究所 學生 陳騰輝
  當台北市的房價一天比一天高,處處都是豪宅的設計,我們這些領薪水過生活的人,根本無法負擔一坪動輒60多萬高房價的房子。退而求其次的去尋找小一點、平價一點的房子甚至是二手屋,但是房價也是高得嚇人。當開始考慮選擇二手屋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到屋齡與當地區域的關係。一些老舊的房子與規劃不良的區域,在未來都有可能面臨都市更新。

  台北市現有的都市更新條件吸引力不足。因為現有的容積獎勵誘因不足、戶數多、更新整合不易,而要讓一個區域都市更新,它的過程複雜繁瑣,因此讓許多想要都市更新的住戶打了退堂鼓。

  面臨這樣的狀況,台北市政府提出了舊屋換新屋放寬容積率的政策,台北市釋出大利多,2010年4月26日郝龍斌市長宣布,台北市從八月一號開始,協助屋齡30年以上,4、5層樓老舊公寓都市更新,並且放寬容積率限制,獎勵額度從原有的1.5倍上限、提高至2倍。只要是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4、5層樓老舊公寓,基地面積超過670坪(2000平方公尺),半數住戶同意改建,北市府將提供2倍上限的容積獎勵,未來5年內申請專案變更,「一坪換一坪」,甚至還可以有車位,台北市都發局事業科長簡瑟芳說,推估北市30年以上的老舊公寓有29萬戶,如果意願整合度高的話,可望高達20萬戶可以參與更新。

  當建築愈蓋愈高後,熱廢氣無法對流,熱島效應增加,造成都市暖化更嚴重,水電、瓦斯等維生系統更不敷使用,更遑論娛樂、文化、公園…等都市開放空間。 政府獎勵都市更新卻未考量台北市早已超過都市發展容量,還要再引進更多的人口、興建更多建築,將使得都市發展更加失控,是一種「讓專業邊緣化的思考」,缺乏長遠考量。

  歐陽嶠暉(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榮譽教授)指出,電力、自來水、瓦斯及污水下水道等都市維生系統,是依據都市計劃土地利用強度的建蔽率及容積率,換算人口密度後而得;現在突然放寬一倍,原有設施將不敷使用。台北市為盆地地形氣候較為濕熱,氣候對流速度慢,大多數市民平常都利用空調來調節空氣;由於人口密集,使用機動車輛的數量也很高,使得車輛排出大量廢氣、廢熱,已使夏季均溫高出五度,讓已經嚴重的「都市暖化」,日趨嚴重,倘若再增加數十萬人口,暖化現象將雪上加霜。

  都市中心週邊的老舊建築若因容積放寬增高一倍或是更多,不但冷空氣無法對流,都市內部的廢熱氣更會被「保存」在大街小巷中,未來的台北市恐將成為「大火爐」。此外,台北市舊有公寓多半無車位,現在每戶又將增加一個車位,多出的10十幾萬輛車恐怕會對都市造成更大的負荷及空污問題。

  國外的都市發展都是照都市計畫腳本走,台灣過去不是,都是走一步規畫一步,現在都市更新還是沒有看到長遠計畫的都市成長管理,例如預估人口成長量,及因人口成長所需的相關公共空間、綠地等需要量,先規劃配套再都更才能符合需求。而不是一直釋出綠地,例如南港陸軍202兵工廠,尤其現在全球面臨全球暖化的課題下,更不應讓都市中僅存的開放空間再開放人為使用。

  都市更新是應該要做,但若讓早已失控的都市發展再以容積率獎勵都市更新,卻未談後續的因應對策,將會造成原已嚴重的問題更惡化,不但不符合都市更新原意,也讓居住在都市中的人們失去了應有的生存權。

  走進台北不知名的巷道,二旁都是四至五層樓的公寓,沿街的街道停滿了機車與汽車,每部機車上都充滿了辛勤勞動的歲月痕跡。補習班、小吃店、麵店、街角的便利商店穿插在巷道間。台北的天氣習慣是陰陰的,感受到的是潮濕悶熱的溫度,聽到一陣陣的充滿節奏的水滴聲,不經意抬頭朝向水滴聲的方向,總會看見一位愛家照顧家的爸爸或媽媽,在為自己小小陽台上美麗的植栽澆水。這就是典型的台北市舊社區的情境。

  我們的居家生活,是學習融合與歸順綠意的一個絕佳起點,也是我們學習彼此尊重的一種方式與空間。如果都市空間的負荷過高,應有的維生條件不足,處處充滿的擁擠的車輛,更悶熱的環境,見不到應有的自然光無法引進更多的自然空氣,這樣的生存條件,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權利,被一點一點的剝奪。

  因此在提高都市的容積率增加使用者同時,應多多考慮人的生存權,學會彼此尊重現有的使用者,我認為都市不可以無限的蔓延,以犧牲綠地來應付人口的成長需求,應該開發現有的都市區域,以更永續發展的手段來達到地盡其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