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猴共存新境界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蘇秀慧

  台灣有兩種靈長類動物,人類與台灣獼猴,人類主導了這個島嶼的發展與方向,而僅存於台灣的台灣獼猴,則逐漸失去了對自己棲地的掌控權。兩個物種間的衝突,與日俱增,唯有擁有主導權那一方的改變,才能達到人猴共存新境界!

  台灣獼猴是台灣森林生態系中重要的種子傳播者,影響植物族群變動與森林更新的模式。在人們大量利用森林資源的同時,也改變了獼猴賴以生存的棲地,並且提高人猴棲地的重疊度。廣食性且高行為可塑性的台灣獼猴,仍能適應被人類所改變的棲地,但也因此與共域的人類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台灣獼猴以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人類所栽培與栽種的水果與蔬菜對獼猴而言,是高品質且深具吸引力的食物。當獼猴原本的活動範圍內出現果園或菜園,其中所出產的水果與蔬菜,在沒有防護之下,很容易就成為在鄰近活動的獼猴取食的對象,而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人猴衝突於焉產生。雖然,大量的人類食物出現在山林中對野生動物族群的行為與生態所造成的衝擊尚未被釐清,但野生動物所造成的作物危害已成為即待解決的問題,唯有積極管理違法的山區土地利用、宣導野生動物作物危害防治正確觀念,以及進行適時適地的防治方法,方能降低人猴衝突程度,達到人猴雙贏的局面!

  台灣獼猴是重要的野生動物資源,過去消耗性的資源利用方式已逐漸被非消耗性的利用方式所取代。日行性且群居的台灣獼猴活躍於台灣的山林中,是我們在野外最常遇到的中大型哺乳類動物,野生猴群對人類仍保有相當高的警覺心,所以人猴的邂逅通常是令人驚喜而短暫的!但由於人類的餵食,有一些猴群與人類間有經常性的近距離接觸,甚至有些猴隻習慣經由人類獲得食物,同時也失去了與人類保持距離的警戒心,而產生主動搶食人類食物,進入居家環境取食的行為。因此,由人類餵食所引發的獼猴行為上的改變已造成人類的不便與可能的健康與經濟損害,成為待解決的人猴衝突問題。人類餵食野生動物對野生動物的行為、生態,以及族群造成負面衝擊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被影響的野生動物族群最終也常與當地的人類族群產生衝突,形成人與野生動物雙輸的局面。所以,在此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棲地重疊度日益增高之時,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的正確觀念急需被建立。不餵食野生動物,以及瞭解野生動物的習性是最基本的觀念,而且人人做得到。

  台灣的森林生態系需要台灣獼猴,而我們需要仰賴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服務來維持生活品質。我們對森林所採取的經營管理策略,以及我們與野生動物的互動模式,將決定人與野生動物是否能共存在台灣這片美好的青山綠水中。